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老师介绍:时延安_中国人民大学导师介绍

  ►个人简介
时延安
教授、副院长

  
►教育背景
2000.9-2003.7,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刑法学)。
2003.7-2005.7,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
2005.7-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6.8-2007.5,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11.2-4,英国牛津大学犯罪学中心访问学者。
1998,通过全国律师资格考试
2002,通过全国首届司法考试。

  
研究领域
刑法学、刑事政策学、英美刑事法学。

  
►社会兼职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区际刑法研究所所长;国际刑法学协会暨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律顾问;美国纽约大学豪瑟全球暨刑事法中心研究员(2006-2007)、英国牛津大学犯罪学中心访问学者(2011年);北京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新闻社特稿中心顾问。

  
►代表性成果
个人专著(2):
中国区际刑事管辖权冲突及其解决研究,2005;
妨害风化犯罪立案追诉标准与司法认定实务指南,2011;
刑事管辖制度研究,2012;
译著(2):
被解缚的哥特城—纽约黑帮兴衰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公共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另,翻译发表论文2篇,审校论文2篇。
发表文章情况:
曾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家》、《法学》、《法律科学》、《法学评论》、《现代法学》、《法律与社会发展》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在《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等报纸上发表近30篇文章。
参与教材情况:
与黄京平教授合著中央党校教材《刑法学》
参与《刑法总论》、《刑法各论》、《外国刑法学(各论)》等教材的编写
主编及参与专著情况:
主编:《中国2010年最受关注刑事案件评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大案隐喻:中国2011年最受关注刑事案件评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副主编:《计算机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的界限及惩罚机制的协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另参加《中国刑事政策研究》等30余部专著的写作。
研究报告:
曾多次主要参与撰写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等中央政法部门提供的研究咨询报告

  
►其他
主要学术活动:
国外学术活动情况:曾在纽约大学豪瑟论坛上演讲《中国刑事和解的现状及问题(2007年3月);在牛津大学犯罪学中心布朗拜格论坛上讲座《和谐是刑事司法的价值吗?——以中国刑事和解制度为例》(2011年2月);在剑桥经济与犯罪论坛坛上发表《地下钱庄在非法资金跨境转移中的作用及规制》(2011年9月);在亚洲犯罪学协会第四次大会上发表《中国刑事和解的最新发展及挑战》(2012年8月);另在加拿大、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参加多次学术活动。
中国区际学术活动情况:参加两届(迄今共两届)海峡两岸司法实务研讨会,均做主题发言;参加五届(共三届:深圳、香港、澳门、北京、台湾)中国区际刑事法论坛,均做主题发言。
国内学术活动情况:曾参与国内多次大型会议(包括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并多次做主题发言。
其他社会活动
北京地石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多次参与重大案件的咨询论证活动。
接受《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东方瞭望周刊》、《南方周末》等多家报纸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香港《镜报》2010年第11期曾进行个人专访:《时延安:在区际刑法耕耘》。
邮箱:shiyanan698@263.net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老师介绍:冯军_中国人民大学导师介绍

  ►个人简介
冯军
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外国刑法研究所所长

  
►教育背景
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以洪堡学者身份在德国从事学术研究;
先后留学日本爱知大学法学院、早稻田大学法学院、德国波恩大学法学院法哲学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1994年);
中南政法学院法学硕士(1987年);
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84年)

  
►研究领域
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

  
►社会兼职
兼任中日刑事法研究中心秘书长

  
►荣誉奖励
德国最高奖学金——洪堡基金获得者
2007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代表性成果
著作类:
《犯罪论的基本问题》(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刑事责任论》(独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行为 责任 刑法》(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日本刑事法学者(上、下)》(合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德国刑法典》(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规范 人格体 社会》(译著),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刑法概说(总论)》(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刑法概说(各论)》(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刑法解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外国刑法各论(大陆法系)》(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代表性项目
负责完成国家教育部2005年审批的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国际刑法与人权保障》

  
►其他
邮箱:junfeng6399@hotmail.com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老师介绍:陈璇_中国人民大学导师介绍

  ►个人简介
陈璇
法学博士,副教授。

  
►教育背景
2009.12-2011.12 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
2008.9-2009.9 受教育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06.9-2009.11 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
2004.9-2006.6 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
2000.9-2004.6 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

  
►研究领域
中国刑法、比较刑法

  
►荣誉奖励
1. 王作富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
2. 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11)
3.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奖学金(2008.9-2009.9)

  
►代表性成果
专著
《刑法中社会相当性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论文
1. 《论过失犯的注意义务违反与结果之间的规范关联》,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4期。
2. 《客观的未遂犯处罚根据论之提倡——兼从比较法之角度对计划理论和印象理论的质疑》,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2期。
3. 《论客观归责中危险的判断方法 ——以行为时全体客观事实为基础的一般人预测之提倡》,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
4. 《德国刑法学中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流变、现状与趋势》,载《中外法学》2011年第2期。
5. 《论防卫过当与犯罪故意的兼容——兼从比较法的角度重构正当防卫的主观要件》,载《法学》2011年第1期。
6. 《德国刑法学中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及其启示》,载《法学评论》2011年第5期。
7. 《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源流、概念和基础》,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 《正当防卫中风险分担原则之提倡》,载《法学评论》2009年第1期。
9. 《论正当防卫中民众观念与法律解释的融合》,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0. 《修正的犯罪构成理论之否定》,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4期。
11. 《对紧急避险正当化根据的再思考》,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12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2. 《紧急避险:对无责任能力人的侵害予以反击之行为的重新界定》,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3. 《社会相当性:一个多余的抑或是不可放弃的法律形象?》(译著,作者为[德] Albin Eser教授),载林亚刚主编:《武大刑事法论坛》(第6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其他
办公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电子邮箱:chenxuan1226@hotmail.com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老师介绍:肖中华_中国人民大学导师介绍

  ►个人简介
肖中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金融刑法研究所所长

  
►教育背景
赴日本广岛大学,进行经济犯罪的惩治规则项目交流访问(2004年5月—6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99);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6);
江西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91)。

  
►研究领域
中国刑法,经济刑法,比较刑法

  
►社会兼职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国际刑法协会中国分会兼职研究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和咨询专家、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特约研究员、贵州省企业法制研究院副院长。

  
►荣誉奖励
北京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2009);
上海市法学会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3);
中国法学会第三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02);
《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获上海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著作三等奖(2000-2001年度)。

  
►代表性成果
论文类:
经济犯罪的规范解释,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也论贪污罪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载《法学》2006年第7期;
刑法目的解释和体系解释的具体运用,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5期;
渎职罪法定结果、情节在构成中的地位及既遂未遂形态之区分,载《法学》2005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6年第3期转载);
犯罪构成中的要件要素及犯罪形态,载《法学》200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7期转载);
中国当前刑事司法解释的问题及其对策,载日本《广岛法学》第28卷第2号(2004年);
犯罪构成要件及其相关范畴辨析,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
论犯罪构成要件类别的界定,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8期转载);
论转化犯,载《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概念的再探讨——为犯罪构成‘法定说’所作论证,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1999年第11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1期转载)。
著作类: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疑难解析》(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贪污贿赂罪疑难解析》(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伤害犯罪定罪量刑案例评析》(编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刑法疑难争议问题与司法对策》(合著,第二作者),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伤害犯罪的定罪与量刑》(独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003年再版)

  
►代表性项目
《社会变迁、刑法发展与立法模式的变革》(项目号:08JJD820178)(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空白刑法的规范解释》(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渎职犯罪疑难争议问题研究》(项目号:06SFB3010)(2006年司法部课题)
《犯罪构成及不典型犯罪形态研究》(项目号:04CFX021)(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刑法基本原则及其司法化》(项目号:01CFX008)(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职务犯罪问题研究》(贵州省教育厅基地课题)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