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考研大数据参考书目哪个好,以及大数据考研内容相关信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中山大学大数据技术与工程考研经验分享?

基本情况

本科211,英语专业,雅思7.5,新传几乎零基础,从八月底正式开始复习,总分第一上岸。

政治总分72;英语90分;专业课一121;专业课二102。

这篇经验贴要从我的初试历程说起,但“真正的经验”那一部分才是我眼中真正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考研资料

政治:徐涛视频课,徐涛《核心考案》、《冲刺八套卷》(没啥作用);肖秀荣《精讲精练》、《1000题》、《肖四》、《肖八》;

英语:张剑黄皮书 英语一+英语二 10-20年;《王江涛作文》(没啥作用)、《唐迟翻译》(没啥作用)

专业课:

传播学:《传播学教程》、《大众传播:起源、发展与应用》、《范式与流派》、《网传》(没啥作用)

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没啥作用)

统计学:《行为科学统计(第七版)》、《SPSS初级教程》、《SPSS高级教程》(偶尔翻翻,还是以张文彤视频为主)

社会学:吉登斯《社会学(第七版)》

社会心理学: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研究方法:董奇《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方法》、佩勒姆《心理学研究方法》(稍作补充)、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稍作补充)

热点:木铎新传考研热点、瓦叔热点课(没啥作用)、拖鞋答题班(没啥作用)

其他:

秃头新传必背名解、有关“社会网络分析”、“LIWC”、“网络民族志”等课外内容

以及知网论文

救命:《小钉新传传播学笔记》《小钉新传大数据传播笔记》

像很多前辈提到的杨宜音的《社会心理学》我虽然没有读过,但事实上由于我放弃了资料和知识点整理,直接选择用现成的资料,所以事实上我最终备考时记忆的版本是《小钉新传大数据传播笔记》中整理过的版本。

考研流水账:

8月:热身阶段

第一周买了书学了一下,然后中间因为别的事儿,停了半个月,直到月底明确了要返校,学习了一周,主要还是以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为主,基本摸清了自己看书的效率和习惯。

把每本书的总学习时长都控制在7-10天,按章节划分下来每本书每天学两章,估算了一下自己学完那些核心书目的时间,草拟了计划。九月学完、十月整理笔记、十一月分散的做真题和集中学习热点、十二月专注的模拟考场。

9月:正式开始、制定计划

计划:把专业课,拆成了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统计+研究方法两大部分,英语和政治就穿插在每天的学习里。

事实:根本没有重视政治和英语,几乎没学,SPSS无线拖延,要看的专业书根本看不完,被迫把专业课学习分成两个阶段,九月前三周就主攻塞弗林和《传播学教程》,还有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这算是整个专业课最基础的部分);然后最后一周开始在传播学上进行拓展阅读《范式与流派》上场了,《行为科学统计》和研究方法提上日程,SPSS继续拖延。

时间表:大概早上9:30能进入学习状态,下午从两点开始,晚上吃完饭得6点半才能继续,10点闭馆就再也学不进去了。之后在寝室里玩手机玩到1点睡觉。

这段时间我还在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尤其是适应一种专注投入的状态。同时,我每周还要上西班牙语和学术论文写作两门课,一天大概净专注时间7个小时,每周能学45小时。

10月:状态最好的一月

发现忙活了一个月政治还没学完马原,开始奋起直追,英语还是挤不出时间,后来把每天的英语学习放在了午休后的2点-3点半。

计划:学完政治新课,同时搞定一千题,学完所有核心书目,把书中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一遍。

事实:10月17号政治完美完成计划,10月11日读完了核心数目,然而知识点整理我作为一个细节控根本搞不定,实在是太费事,直接买现成的背诵笔记代替,一边背,一边在脑袋里面整理结构,可能是我阅读的时候就比较重视结构,所以没有感到太大的障碍。然而我已经忘了有SPSS这回事儿,直到月末重新打开我下载已久的张文彤视频,才意识到的大事不妙。

时间表:大概八点能醒,9点开始,12点结束,午休到2点,学到5点,晚上6点半继续,10点闭馆下班,每次我都想再学1个半小时左右,这样能补上我之前拖后的进度,现实是继续玩手机到1点多。

已经体会到了时间的紧迫,开始陷入焦虑,月初的时候果断告诉西语老师,直接请假放弃二外课。每天净学习大概8-9个小时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继续利用碎片时间,一周50小时吧,下一个月我就开始压榨自己了。

11月:压榨的一个月

十月底才意识到自己SPSS都没学,之前积压的背诵任务都还没有完成,我还得尽快投入热点和各类名词解释的学习,我直接血压拉满。

计划:还是按照之前的方法,把专业课分为两部分,滚动着背诵两部分的内容,争取都能在一个月之类背完一轮,同时在早上加入名词解释背诵,并且开始跟徐涛老师进行考研的带背,并且完成1000题二刷,英语开始卡着时间进行阅读部分的模拟练习,开始练习作文;

事实:勉强算是完成了背诵任务,但是名词解释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政治和英语还是一如既往地稳步推进,在十一月底也顺便练习了英语作文,但是发现没有太多背诵模板以及整理句型的必要,就大概练习了一周之后就开始卡着时间模拟写作文,没啥问题就过了。

时间表:还是差不多8点醒,但是我8:点半就能飞奔向图书馆学习,为了利用碎片时间,考虑到我走出图书馆就不想学习的特点,我特地等到12点半再吃反,为了就是在上午多做点政治,下午还是照例2点开始,下午5点半结束,晚上还是老样子,回到寝室后仍然是紧张地玩手机到凌晨2点。不得不说那段时间我极其紧张,紧张到完全不觉得困。

为了给自己的复习扫清所有的障碍,十一月的第二周开始我就不再去上学术论文写作课了,绝对地专注复习,每天学习10-11小时,一周能学70小时左右吧(刨去周五闭馆)。

12月:左右横跳的一月

考研的临近终于逼得我开始学习专业热点了,刷完了SPSS的视频,觉得自己一边学视频一边实操,掌握得不错,算是松了一口气。现在最大的不确定性就在于,如何解决那个50分的论述,以及考试时间的把握。

计划:留出一周专注地进行全真模拟,不再对任何新知识抱有幻想,争取在考试前的20天完成10篇不同主题的论述练习;同时,继续复习巩固专业课的课本内容,新传名词解释能背多少背多少;政治背肖四,英语每天做两篇阅读真题保持手感。

事实:论述就写了五篇,专业课背了就忘有点崩溃(其实是太苛求书上规范且专业的表达,有时候不用这么轴),名词解释也静不下心去记忆;政治背诵和英语还是稳稳当当。最后一周陷入了无尽的自我怀疑,四科各模拟了一次便草草了事。

时间表:早上8点半点起,9点开冲,12点半溜去吃饭,2点继续,5点半结束,晚上从6点半到10点闭馆。

我在最后一周进入了半放弃状态,但在那之前我还是带着每学一个知识点都赚到的心态,继续补充热点知识和书上没有的研究方法,最后在考场上帮我捞了一个名词解释哈哈哈。

图片考场体验

1. 异常兴奋

从考政治的早上吃蒸饺的时候我就感受到,我的肾上腺素在激增。在拿到政治试卷的时候,我能清楚地听到我自己的心跳。因为考前一周我已经绝望过了,当时只是非常想知道这个考研到底是什么滋味儿。

2. 起死回生

下午考英语,相当轻松,没有感觉到难度跟往年有什么变化,考完会想,只觉得自己做题状态很好,每个选项感觉都很稳当,翻译、作文也没毛病。

3. 运气爆炸

第二天的专业课考试,两门都考了大量之前我们方向没出现过的考题,但是我还是尽力把答题卡都写满了,充分发挥了我瞎扯的能力,但不得不说我觉得我扯得还是有点依据的(叉会儿腰)。

之所以说运气爆炸主要还是两个原因:首先,考的大家都没复习的,直接把大家拉到了同一起跑线,纯靠平时积累或者临场发挥,那么决定成绩的关键就移到了政治和英语上,这不是送我上岸?其次,唯一那几个可能在射程范围的知识点,虽然我没重点看,但是我还是凭借依稀的印象和我聪明的头脑编得像模像样的,顺利完成任务。

拿到440的考卷时,我特地望了一眼袋子里,看看是不是卷子没拿全。确认卷子没发错之后我笑了,心想,“大家又要开始编了,好玩”,带着轻松的心态我开始答题,最后果然走神了。

图片

各科小Tips:

1. 政治

徐涛视频课:政治我其实从八月底就开始视频课啦,由于自己没怎么听过政治课(捂脸)可以说是零基础,所以我直接选了徐涛的视频课,为了避免忙起来以后四处找资源的麻烦,我直接充值买了一个全程班。事实上这一部分费用完全可以省下来,因为学完强化班之后的视频我几乎都没怎么看,而网上资源也挺好找的。

做题:只做肖秀荣即可,1000题、肖八、肖四如果你没打算在政治上拉分的话。做过徐涛的冲刺卷,真的太刁钻,最后的考试证明还是肖秀荣最靠谱。1000题可以边看视频课,边做。血泪教训,当时一开始光顾着听课,结果没做题巩固,后面快学完马原再做的时候已经感觉前面的都忘完了。

背诵:我只背了肖四,由于那个答案实在太混乱,我直接吃了同学的安利,买了“研木易”整理的精缩版,感觉还是挺有帮助;之前有看到空卡的整理,但是我觉得我个人拿不出那么多时间去记忆题目中的知识点,并且,别人编的口诀我记不住,我喜欢自己来,所以印了一堆但是没看。

2. 英语

背单词:我在备考期间试着背了五天,因为的确有的词义是我不知道,但是在做完几套真题之后发现好多单词背了没有收益,于是改成了直接从真题的文本里找不认识的词;至于,那些一词多义,多数我以前见过有印象,没见过的能结合语境猜得出,所以几乎没有单独背单词的时间。以前高中和大一大二的确有过记单词的经历,我取了一个名字叫“神经网络法”以后有机会我单独找机会慢慢聊。

做阅读:建议还是先看题,然后带着问题找答案,如果阅读速度够的话,还是建议看完全篇,毕竟有不少的态度评价题。

写作文:尽可能的量化你的写作过程,精确到大作文写多少字,每一个段落起什么作用,每个段落几句,分别什么功能。然后根据你写作的目的找对应的句型,每种句型记两三个就可,没必要贪多,毕竟考试只有一个大作文,一个小作文。王江涛和张剑黄皮书我都有看过,就参考作文来说,我觉得可能张剑的我读起来更舒服。

翻译:练了几篇英语二的真题,觉得没啥难度,有的句子稍微需要推敲一下,但是我想扣分控制在两分以内应该没毛病,所以没有什么练习翻译的心得。

3. 专业课

记什么:参考书看完的记忆量还是挺惊人的,如果你像我一样,对自己的知识理解没有太大的把我,那么直接背诵会是一种可选的方案。背诵一定只背以往的重点内容,像各种效果研究的理论那都是必须要牢牢掌握滴。从今年的结果看,更加基本的新闻史以及马新观在逐渐成为重点,那么这一部分一定也要多加重视。

怎么记:我采用的都是快速多次的策略。我个人是一个比较容易急躁的人,如果要我按照所谓的艾宾浩斯曲线,在不断回顾地同时记忆,那我想我会在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吐血。我采用的方法还是先把每一门课程需要记忆的内容,分别划分到7-10天的时间里,背的过程中先记当天任务里最主干的部分,如果有状态不好完不成的情况或者本身理解不深没记住,第二天就先别管,放着,等到第二轮再巩固记忆。

找相同:在最后一个月我学习热点的时间并不多,除了有关媒介技术和媒介转型这种极其火爆的主题,其余内容我都没有特别仔细地学习,甚至都没有联系过有关的论述,但我直接通过寻找分析论述角度的共性,总结了一些套路。比如,讲谣言、舆论环境治理,必讲从业人员、媒介素养、媒介体制。然后我惊奇的发现,凡是探讨新传领域现有的问题几乎都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出发,于是我在考前就愉快地忽略了媒介技术和媒介转型以为外的内容。

真正的经验:

我一直怀疑经验贴对于后来的考生真正的意义。因为,无论是学习时长还是资料选择,在不同的个体身上难有普适性,而具体的使用体验我也仅仅是从自己的使用习惯出发,况且如今的考研教辅市场早就是信息过剩。所以,我想那些真正的经验是在面对抉择或者说是困难时的思考方式。下面我简单的总结了几条。

1. 明确底线

我所说的明确目标,更多是指明确你的底线,你的基本盘。这个问题应当在择校的时候就得到解决。

我不接受二战,我不接受调剂,我不接受非985院校,那么我非常需要一个有竞争力的初试成绩。研究了往年的录取情况后,我初步定在380分。而我的英语基础让我90分就是我英语的底线;考虑到我自身属于跨考,我对于专业课的估计比较保守,220分;反推政治,恰巧就是以往认真复习的考生的下限。

明确底线之后,所有的复习安排和时间分配都应该建立在这个底线基础之上,像我的英语复习就从来没超过1.5h每天。

2. 发挥优势

从择校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明白,英语是我唯一的优势,而在八月初和数学缠斗了一周之后,数学毫无悬念的成为了我的软肋。作为一个目标是一战上岸985的考生来说,选择一个重视英语,但不考数学的专业是非常合适的。

本来瞄准了某不考数学的工科专业,七月底突然传出了今年要改考数学的消息。仔细一算,这个工科考生为主的专业,以往英语占初试中的250分,今年降至150分,而且还加考数学,对我而言,明显是十分不利。与其死磕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与大佬竞争,不如换一个类似的,能接触一定量化思维的专业。于是大数据就正式备胎转正了。

3. 有效努力

从八月底开始备考,满打满算128天,我在初试后仔细地计算了我进行专注学习的时间,刨去上医院、心态爆炸,大概110天左右。这段不算长的备考时间里,我尽可能只做能实际提高分数的事儿来节省时间,而不是纠结于具体的细节。

举个例子,在九月底的时候我终于完成了传播学、社会学还有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学习,按理来讲,正是总结框架脉络,整理笔记的好时候呀。可是当我试着做了五天之后,发现我一个乐于抠细节的人很难不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到思维导图上,总结就变成了抄书。此时我明白的是,如果要在考场上得分,需要的是掌握知识点,而不是总结出漂亮的思维导图,甚至思维导图都不是那么必要,毕竟它只是用来梳理脉络的一个工具。我翻出之前从各路搜刮来的学长姐的笔记,一看每一篇都是结构清晰,并且有的学长姐还做了不少补充拓展,于是我直接转头开始啃书,放弃了自己整理。其中小钉新传考研的《传播学笔记》和《大数据传播笔记》非常的详实和全面,虽然没有完全按照参考书的逻辑,但是也是框架完善。备考,讲究一个记得住、写得出,有东西就行,具体的形式可以不用那么讲究。

最后结果看来,我这番操作为我省下了不少时间。凡是我能找到详实完善的现成资料,我都坚决不做“抄书”这种事儿。毕竟,把结构和知识放进脑子里才是真正对考试有效的结果。至于,像思维导图这样的形式,得从你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剩余时间来权衡,确实能帮助你加深理解或是疏离结构再采用,千万别无脑盲从。

4. 手段不是目的

希望这篇帖子有一个参考,姑且当做备考的指导;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我们各自的个体差异,以及进度之外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利用计划管理学习进度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学习安排完全服务于计划表,而应当根据自身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计划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在考场上拿到尽可能多的分数。

具体来讲,像一篇经验贴,在食用的过程中,我们的目的应当是了解需要做哪些准备以及过程中有哪些可能的难点,这样才能利用前人的经验打破信息屏障,使我们的复习更加的精准有效。

而具体到“在六月前完成第一轮复习”、“我在九月的时候整理完了基础知识点”、“最后两个月,我极度紧张,每天学习13小时”,这些细节大可看看就好不必太放在心上。或许写的都是事实,但是个人的基础和学习效果不同真的很难参考。只要一篇经验贴满足我们获取那些考试有关信息的需求就足够了。

顺嘴说一句,我才开始备考时,翻遍了几乎所有相关专业的经验贴,不少经验贴四五月就开始了,可是到暑假结束才过完两三本专业书,我真是一万个黑人问号?你们觉得ta一天花了多少时间投入,当然我不是批判,毕竟那个时候他也需要上课或者实习。

在此我只是用经验的食用方法做一个案例,相信在复习过程中大家借用的“资料”不止这些,希望大家带着客观的眼光从自身需求和学习效果的角度评估,做什么事都得考虑,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能否帮助我们达成目的。总之,不要本末倒置,时间表、网上的资料都只是帮助我们管理复习进度的手段,我们的目的是拿分。切记!

5. 稳住我们能赢

心态爆炸,觉得最后时间里似乎无能为力,也许是你没有意识到时间的延展力。像我这样容易焦虑的人,在八月底才开始的时候,看到十余本参考书摆在我面前,并且需要我理解乃至背诵,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但当我尝试一周,并试着规划的时候我又能感受到信心;十月初,我觉得自己总结的知识点一塌糊涂,于是我直接用别人的资料替代了;

十月底,看着才开始学的SPSS我觉得自己完了,结果我花一个月时间学完却根本没考;十一月底,我觉得自己的论述题无从下笔,两周后,我已经可以50分钟写完1300字了。当时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持续的努力下都被攻克了,起初的畏惧和不敢相信,也许是我在用一种静止的眼光在看待整个学习,似乎当下的我就已经决定了几个月乃至更远之后的结果。当下的一个切片真的不等于永远,我们得对自己宽容一些,允许自己有空间和时间去学习和成长。

最后

不知道你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态点开这份经验贴,看到现在的心情如何。我想说,看完我的初试历程之后,无论是焦虑、窃喜、紧张、不可思议或是别的什么情绪,它都不是我希望这篇经验贴带给你的。因为我在复习过程中也总是陷入与他人、内心中的假想敌的比较之中,到头来除了干扰我的复习,没有什么作用。

所以,我更希望大家对于我是怎么做的少些关注,毕竟我们之间是不一样的,我希望给大家提供的经验是一个预警,一个在面对负面情绪时的思考方式,一个批判地看待各式辅导或是经验的机会。希望大家的备考过程中,从自身出发利用你手中的资料和工具,而不是被资料所控制。

“你看,我不听经验贴的话也考上了。”

祝大家顺利上岸!

计算机考研数据结构参考哪些书?

1.教材:《数据结构》严蔚敏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严蔚敏的这本数据结构的教材是国内数据结构教材的权威。也是国内使用最广,其广度远远超越其他同类教材,计算机考研专业课命题必定以它为蓝本。这一本数据结构是2007年的最新版本,完全适合任何学校的考研数据结构的复习之用,是数据结构学习最权威的教材。

2.辅导书:《算法与数据结构考研试题精析(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网上广为流传的数据结构1800题相信只要是计算机考研的同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实1800题是2001年推出来的,当时编者把电子版免费分享给大家,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也有纸质版本就是《算法与数据结构考研试题精析》。第二版是2007年最新出版的,对里面的题目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去掉了一些比较过时和重复的题,加上了很多名校最近几年的考研真题,总共大约1650题左右。真题就是训练的最好武器,相信当你复习完这本数据结构辅导书后,任何关于数据结构的考题都是小菜一碟。

数据结构考研用什么参考书好啊?

有人民邮电出版社的《2012计算机考研辅导》考研大数据参考书目哪个好,《大话数据结构》等。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通常情况下考研大数据参考书目哪个好,精心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者存储效率。数据结构往往同高效的检索算法和索引技术有关。

数据存储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称为数据的物理结构(也称为存储结构)。一般来说,一种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根据需要可以表示成多种存储结构,常用的存储结构有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索引存储和哈希存储等。

数据的顺序存储结构的特点是考研大数据参考书目哪个好:借助元素在存储器中的相对位置来表示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考研大数据参考书目哪个好;非顺序存储的特点是考研大数据参考书目哪个好:借助指示元素存储地址的指针表示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数学专业考研用书推荐?

数学专业考研用书推荐

非数学专业考研所考的科目是英语、政治、专业课和数学一、数学二或者是数学三。而数学专业考研所考的科目却有所不同,数学专业考研科目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政治、英语。由于要求更高,故数学专业考研用书也与非数学专业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英语、政治

英语和政治为统考,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专业考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小伙伴们参考非数学专业的参考书籍即可~

(2)数学分析

网课:陈纪修(复旦大学)

渠道:哔哩哔哩上即可找到

教材:小伙伴们可根据目标院校的推荐用书选择(在官网上可以找到),如果没有找到推荐复旦大学欧阳光中的第四版《数学分析》和华中师范大学版的《数学分析》

习题:

1.裴礼文的《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和方法》

优点是覆盖知识点全面,缺点是部分题目较难,且每章习题没有答案,适合考研目标院校为985及重点211的学生。

2.李傅山的《数学分析中的问题与方法》

题目较为适中,能满足绝大多数考研人的需求。

3.《吉米多维奇》六册

优点是大多数题不难,题量大且都有解析和答案,适合时间充足的小伙伴,缺点是全书共六册,时间太赶的话做不完。

(3)高等代数

网课:谢启鸿(复旦大学)

渠道:哔哩哔哩上即可找到

教材:目标院校的推荐教材或者北大版的高等代数或复旦大学谢启鸿的《高等代数》(教材不是越多越好,认认真真搞明白一本就够了)

习题:

1.谢启鸿的配套白皮书

该习题册可搭谢启鸿老师的网课和教材一起学习,书中内容适合绝大多数的考生,难度属于中等偏上。重要的是每道题都有答案和解析!!!五星推荐此书。

2.丘维生的高等代数习题

该习题册可搭配丘维声老师的网课一起使用,内容也非常不错,具体选择在于你要跟着谁的网课。

3.《高等代数解题精粹》

题目较为简单,可作为第一遍刷题时使用,后期加强时不推荐此书。

结语:

本篇推荐了有关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的参考书目,上述推荐的这些书都是不错的,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并认真完成每一道题。粗略的做十道题不如好好做一道题哟!

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考研大数据参考书目哪个好,以及考研考大数据专业要考哪几科?相关信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数学专业考研推荐参考书目?

参考书推荐

首先介绍一些书目吧,我考的数学专业,数学分析的典型教材一般推崇华东师范大学出的《数学分析》,习题的话钱吉林的《数学分析解题精粹》,北大的《数学分析解题指南》,裴礼文的《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都是用的比较多的。我买过后两本,感觉有很多地方不太适合我,裴礼文的不错,是一本“数学词典”了,可以当成工具书来查阅使用。

华东的课后题目比较基础,如果基础不好,可以先认真研究下,我没买过什么习题集,就是认真仔细的抠课后题和课本的典型例题,我相信题目不在多在于精。千万并不要盲目的到处找题做,踏踏实实弄好一本题集是王道,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扩充,题目不只是做完对完答案就ok了,一定要仔细分析技巧和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并尽可能总结成自己的一套解题方案。

北大那本的例题我只是看了些例题,为我的笔记充实了些方法,课后题不建议做。(因为我九月下旬才开始坐下来复习考研,时间紧迫,时间充裕的当然无所谓了!)

裴礼文的书简直就是一本词典,内容多、难度大。我也不清楚自己看了多少,反正是不会的就去上边查阅方法和例题。

高等代数的话,北京大学数学组出的《高等代数》和课后配套习题是基础和重点中的重点,另外钱吉林的《高等代数解题精粹》是一本好书,我就看了这两本书,我考华南理工的题不是很难,所以问题不大,考数学名牌学校的还得另辟蹊径啊。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数学专业考研用书推荐?

数学专业考研用书推荐

非数学专业考研所考的科目是英语、政治、专业课和数学一、数学二或者是数学三。而数学专业考研所考的科目却有所不同,数学专业考研科目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政治、英语。由于要求更高,故数学专业考研用书也与非数学专业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英语、政治

英语和政治为统考,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专业考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小伙伴们参考非数学专业的参考书籍即可~

(2)数学分析

网课:陈纪修(复旦大学)

渠道:哔哩哔哩上即可找到

教材:小伙伴们可根据目标院校的推荐用书选择(在官网上可以找到),如果没有找到推荐复旦大学欧阳光中的第四版《数学分析》和华中师范大学版的《数学分析》

习题:

1.裴礼文的《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和方法》

优点是覆盖知识点全面,缺点是部分题目较难,且每章习题没有答案,适合考研目标院校为985及重点211的学生。

2.李傅山的《数学分析中的问题与方法》

题目较为适中,能满足绝大多数考研人的需求。

3.《吉米多维奇》六册

优点是大多数题不难,题量大且都有解析和答案,适合时间充足的小伙伴,缺点是全书共六册,时间太赶的话做不完。

(3)高等代数

网课:谢启鸿(复旦大学)

渠道:哔哩哔哩上即可找到

教材:目标院校的推荐教材或者北大版的高等代数或复旦大学谢启鸿的《高等代数》(教材不是越多越好,认认真真搞明白一本就够了)

习题:

1.谢启鸿的配套白皮书

该习题册可搭谢启鸿老师的网课和教材一起学习,书中内容适合绝大多数的考生,难度属于中等偏上。重要的是每道题都有答案和解析!!!五星推荐此书。

2.丘维生的高等代数习题

该习题册可搭配丘维声老师的网课一起使用,内容也非常不错,具体选择在于你要跟着谁的网课。

3.《高等代数解题精粹》

题目较为简单,可作为第一遍刷题时使用,后期加强时不推荐此书。

结语:

本篇推荐了有关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的参考书目,上述推荐的这些书都是不错的,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并认真完成每一道题。粗略的做十道题不如好好做一道题哟!

考研要考《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用什么参考书好呢?

考研大数据参考书目哪个好你好。参考书在每个学校专业招生简章上有所指定考研大数据参考书目哪个好,你报哪个学校买哪个学校的教材先。比如南大编的数学分析教程就相当好,内容很全,而且有向泛函的过度。

考数学系的专业,比如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初试都要考基础课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2门,每门150。一般来说都是报考学校自主命题,不考数学一二三四之流。 咱们是专业的~记住了~。

我去年考研,报考的南大数学系基础数学,数学分析考了120,高等代数97。而我学的专业是材料的冶金工程,并且我逃课玩了3年多网络游戏。。。

我想告诉你的是,我用5个月来复习考研,自学这两门课还包括英语政治,这些时间就已经这样了,如果你从大三就开始准备,认真学习积累的话,考个1流的学校一点问题没有。

给你一下数学专业好的大学排名考研大数据参考书目哪个好:第一应该首推中国科学院,剩下的有复旦,中科大,武大,南大,浙大,北大,各有千秋。不要以为这些学校遥不可及,看了我的经历我想你明白踏实学习的话不会有问题的。

另外推荐裴礼文编写的《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我一直在做。《高等代数的方法研究》李贵荣编,这个书很不错,但是好像不多卖的。如果你是做题狂,还可以考虑吉米多维其数学分析题集。

高等代数里有很多抽象的东西,课本要先看通,很多定理的证明要看通。

计算机考研数据结构参考哪些书?

1.教材:《数据结构》严蔚敏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严蔚敏的这本数据结构的教材是国内数据结构教材的权威。也是国内使用最广,其广度远远超越其他同类教材,计算机考研专业课命题必定以它为蓝本。这一本数据结构是2007年的最新版本,完全适合任何学校的考研数据结构的复习之用,是数据结构学习最权威的教材。

2.辅导书:《算法与数据结构考研试题精析(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网上广为流传的数据结构1800题相信只要是计算机考研的同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实1800题是2001年推出来的,当时编者把电子版免费分享给大家,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也有纸质版本就是《算法与数据结构考研试题精析》。第二版是2007年最新出版的,对里面的题目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去掉了一些比较过时和重复的题,加上了很多名校最近几年的考研真题,总共大约1650题左右。真题就是训练的最好武器,相信当你复习完这本数据结构辅导书后,任何关于数据结构的考题都是小菜一碟。

中山大学大数据技术与工程考研经验分享?

基本情况

本科211,英语专业,雅思7.5,新传几乎零基础,从八月底正式开始复习,总分第一上岸。

政治总分72;英语90分;专业课一121;专业课二102。

这篇经验贴要从我的初试历程说起,但“真正的经验”那一部分才是我眼中真正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考研资料

政治:徐涛视频课,徐涛《核心考案》、《冲刺八套卷》(没啥作用);肖秀荣《精讲精练》、《1000题》、《肖四》、《肖八》;

英语:张剑黄皮书 英语一+英语二 10-20年;《王江涛作文》(没啥作用)、《唐迟翻译》(没啥作用)

专业课:

传播学:《传播学教程》、《大众传播:起源、发展与应用》、《范式与流派》、《网传》(没啥作用)

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没啥作用)

统计学:《行为科学统计(第七版)》、《SPSS初级教程》、《SPSS高级教程》(偶尔翻翻,还是以张文彤视频为主)

社会学:吉登斯《社会学(第七版)》

社会心理学: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研究方法:董奇《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方法》、佩勒姆《心理学研究方法》(稍作补充)、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稍作补充)

热点:木铎新传考研热点、瓦叔热点课(没啥作用)、拖鞋答题班(没啥作用)

其他:

秃头新传必背名解、有关“社会网络分析”、“LIWC”、“网络民族志”等课外内容

以及知网论文

救命:《小钉新传传播学笔记》《小钉新传大数据传播笔记》

像很多前辈提到的杨宜音的《社会心理学》我虽然没有读过,但事实上由于我放弃了资料和知识点整理,直接选择用现成的资料,所以事实上我最终备考时记忆的版本是《小钉新传大数据传播笔记》中整理过的版本。

考研流水账:

8月:热身阶段

第一周买了书学了一下,然后中间因为别的事儿,停了半个月,直到月底明确了要返校,学习了一周,主要还是以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为主,基本摸清了自己看书的效率和习惯。

把每本书的总学习时长都控制在7-10天,按章节划分下来每本书每天学两章,估算了一下自己学完那些核心书目的时间,草拟了计划。九月学完、十月整理笔记、十一月分散的做真题和集中学习热点、十二月专注的模拟考场。

9月:正式开始、制定计划

计划:把专业课,拆成了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统计+研究方法两大部分,英语和政治就穿插在每天的学习里。

事实:根本没有重视政治和英语,几乎没学,SPSS无线拖延,要看的专业书根本看不完,被迫把专业课学习分成两个阶段,九月前三周就主攻塞弗林和《传播学教程》,还有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这算是整个专业课最基础的部分);然后最后一周开始在传播学上进行拓展阅读《范式与流派》上场了,《行为科学统计》和研究方法提上日程,SPSS继续拖延。

时间表:大概早上9:30能进入学习状态,下午从两点开始,晚上吃完饭得6点半才能继续,10点闭馆就再也学不进去了。之后在寝室里玩手机玩到1点睡觉。

这段时间我还在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尤其是适应一种专注投入的状态。同时,我每周还要上西班牙语和学术论文写作两门课,一天大概净专注时间7个小时,每周能学45小时。

10月:状态最好的一月

发现忙活了一个月政治还没学完马原,开始奋起直追,英语还是挤不出时间,后来把每天的英语学习放在了午休后的2点-3点半。

计划:学完政治新课,同时搞定一千题,学完所有核心书目,把书中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一遍。

事实:10月17号政治完美完成计划,10月11日读完了核心数目,然而知识点整理我作为一个细节控根本搞不定,实在是太费事,直接买现成的背诵笔记代替,一边背,一边在脑袋里面整理结构,可能是我阅读的时候就比较重视结构,所以没有感到太大的障碍。然而我已经忘了有SPSS这回事儿,直到月末重新打开我下载已久的张文彤视频,才意识到的大事不妙。

时间表:大概八点能醒,9点开始,12点结束,午休到2点,学到5点,晚上6点半继续,10点闭馆下班,每次我都想再学1个半小时左右,这样能补上我之前拖后的进度,现实是继续玩手机到1点多。

已经体会到了时间的紧迫,开始陷入焦虑,月初的时候果断告诉西语老师,直接请假放弃二外课。每天净学习大概8-9个小时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继续利用碎片时间,一周50小时吧,下一个月我就开始压榨自己了。

11月:压榨的一个月

十月底才意识到自己SPSS都没学,之前积压的背诵任务都还没有完成,我还得尽快投入热点和各类名词解释的学习,我直接血压拉满。

计划:还是按照之前的方法,把专业课分为两部分,滚动着背诵两部分的内容,争取都能在一个月之类背完一轮,同时在早上加入名词解释背诵,并且开始跟徐涛老师进行考研的带背,并且完成1000题二刷,英语开始卡着时间进行阅读部分的模拟练习,开始练习作文;

事实:勉强算是完成了背诵任务,但是名词解释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政治和英语还是一如既往地稳步推进,在十一月底也顺便练习了英语作文,但是发现没有太多背诵模板以及整理句型的必要,就大概练习了一周之后就开始卡着时间模拟写作文,没啥问题就过了。

时间表:还是差不多8点醒,但是我8:点半就能飞奔向图书馆学习,为了利用碎片时间,考虑到我走出图书馆就不想学习的特点,我特地等到12点半再吃反,为了就是在上午多做点政治,下午还是照例2点开始,下午5点半结束,晚上还是老样子,回到寝室后仍然是紧张地玩手机到凌晨2点。不得不说那段时间我极其紧张,紧张到完全不觉得困。

为了给自己的复习扫清所有的障碍,十一月的第二周开始我就不再去上学术论文写作课了,绝对地专注复习,每天学习10-11小时,一周能学70小时左右吧(刨去周五闭馆)。

12月:左右横跳的一月

考研的临近终于逼得我开始学习专业热点了,刷完了SPSS的视频,觉得自己一边学视频一边实操,掌握得不错,算是松了一口气。现在最大的不确定性就在于,如何解决那个50分的论述,以及考试时间的把握。

计划:留出一周专注地进行全真模拟,不再对任何新知识抱有幻想,争取在考试前的20天完成10篇不同主题的论述练习;同时,继续复习巩固专业课的课本内容,新传名词解释能背多少背多少;政治背肖四,英语每天做两篇阅读真题保持手感。

事实:论述就写了五篇,专业课背了就忘有点崩溃(其实是太苛求书上规范且专业的表达,有时候不用这么轴),名词解释也静不下心去记忆;政治背诵和英语还是稳稳当当。最后一周陷入了无尽的自我怀疑,四科各模拟了一次便草草了事。

时间表:早上8点半点起,9点开冲,12点半溜去吃饭,2点继续,5点半结束,晚上从6点半到10点闭馆。

我在最后一周进入了半放弃状态,但在那之前我还是带着每学一个知识点都赚到的心态,继续补充热点知识和书上没有的研究方法,最后在考场上帮我捞了一个名词解释哈哈哈。

图片考场体验

1. 异常兴奋

从考政治的早上吃蒸饺的时候我就感受到,我的肾上腺素在激增。在拿到政治试卷的时候,我能清楚地听到我自己的心跳。因为考前一周我已经绝望过了,当时只是非常想知道这个考研到底是什么滋味儿。

2. 起死回生

下午考英语,相当轻松,没有感觉到难度跟往年有什么变化,考完会想,只觉得自己做题状态很好,每个选项感觉都很稳当,翻译、作文也没毛病。

3. 运气爆炸

第二天的专业课考试,两门都考了大量之前我们方向没出现过的考题,但是我还是尽力把答题卡都写满了,充分发挥了我瞎扯的能力,但不得不说我觉得我扯得还是有点依据的(叉会儿腰)。

之所以说运气爆炸主要还是两个原因:首先,考的大家都没复习的,直接把大家拉到了同一起跑线,纯靠平时积累或者临场发挥,那么决定成绩的关键就移到了政治和英语上,这不是送我上岸?其次,唯一那几个可能在射程范围的知识点,虽然我没重点看,但是我还是凭借依稀的印象和我聪明的头脑编得像模像样的,顺利完成任务。

拿到440的考卷时,我特地望了一眼袋子里,看看是不是卷子没拿全。确认卷子没发错之后我笑了,心想,“大家又要开始编了,好玩”,带着轻松的心态我开始答题,最后果然走神了。

图片

各科小Tips:

1. 政治

徐涛视频课:政治我其实从八月底就开始视频课啦,由于自己没怎么听过政治课(捂脸)可以说是零基础,所以我直接选了徐涛的视频课,为了避免忙起来以后四处找资源的麻烦,我直接充值买了一个全程班。事实上这一部分费用完全可以省下来,因为学完强化班之后的视频我几乎都没怎么看,而网上资源也挺好找的。

做题:只做肖秀荣即可,1000题、肖八、肖四如果你没打算在政治上拉分的话。做过徐涛的冲刺卷,真的太刁钻,最后的考试证明还是肖秀荣最靠谱。1000题可以边看视频课,边做。血泪教训,当时一开始光顾着听课,结果没做题巩固,后面快学完马原再做的时候已经感觉前面的都忘完了。

背诵:我只背了肖四,由于那个答案实在太混乱,我直接吃了同学的安利,买了“研木易”整理的精缩版,感觉还是挺有帮助;之前有看到空卡的整理,但是我觉得我个人拿不出那么多时间去记忆题目中的知识点,并且,别人编的口诀我记不住,我喜欢自己来,所以印了一堆但是没看。

2. 英语

背单词:我在备考期间试着背了五天,因为的确有的词义是我不知道,但是在做完几套真题之后发现好多单词背了没有收益,于是改成了直接从真题的文本里找不认识的词;至于,那些一词多义,多数我以前见过有印象,没见过的能结合语境猜得出,所以几乎没有单独背单词的时间。以前高中和大一大二的确有过记单词的经历,我取了一个名字叫“神经网络法”以后有机会我单独找机会慢慢聊。

做阅读:建议还是先看题,然后带着问题找答案,如果阅读速度够的话,还是建议看完全篇,毕竟有不少的态度评价题。

写作文:尽可能的量化你的写作过程,精确到大作文写多少字,每一个段落起什么作用,每个段落几句,分别什么功能。然后根据你写作的目的找对应的句型,每种句型记两三个就可,没必要贪多,毕竟考试只有一个大作文,一个小作文。王江涛和张剑黄皮书我都有看过,就参考作文来说,我觉得可能张剑的我读起来更舒服。

翻译:练了几篇英语二的真题,觉得没啥难度,有的句子稍微需要推敲一下,但是我想扣分控制在两分以内应该没毛病,所以没有什么练习翻译的心得。

3. 专业课

记什么:参考书看完的记忆量还是挺惊人的,如果你像我一样,对自己的知识理解没有太大的把我,那么直接背诵会是一种可选的方案。背诵一定只背以往的重点内容,像各种效果研究的理论那都是必须要牢牢掌握滴。从今年的结果看,更加基本的新闻史以及马新观在逐渐成为重点,那么这一部分一定也要多加重视。

怎么记:我采用的都是快速多次的策略。我个人是一个比较容易急躁的人,如果要我按照所谓的艾宾浩斯曲线,在不断回顾地同时记忆,那我想我会在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吐血。我采用的方法还是先把每一门课程需要记忆的内容,分别划分到7-10天的时间里,背的过程中先记当天任务里最主干的部分,如果有状态不好完不成的情况或者本身理解不深没记住,第二天就先别管,放着,等到第二轮再巩固记忆。

找相同:在最后一个月我学习热点的时间并不多,除了有关媒介技术和媒介转型这种极其火爆的主题,其余内容我都没有特别仔细地学习,甚至都没有联系过有关的论述,但我直接通过寻找分析论述角度的共性,总结了一些套路。比如,讲谣言、舆论环境治理,必讲从业人员、媒介素养、媒介体制。然后我惊奇的发现,凡是探讨新传领域现有的问题几乎都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出发,于是我在考前就愉快地忽略了媒介技术和媒介转型以为外的内容。

真正的经验:

我一直怀疑经验贴对于后来的考生真正的意义。因为,无论是学习时长还是资料选择,在不同的个体身上难有普适性,而具体的使用体验我也仅仅是从自己的使用习惯出发,况且如今的考研教辅市场早就是信息过剩。所以,我想那些真正的经验是在面对抉择或者说是困难时的思考方式。下面我简单的总结了几条。

1. 明确底线

我所说的明确目标,更多是指明确你的底线,你的基本盘。这个问题应当在择校的时候就得到解决。

我不接受二战,我不接受调剂,我不接受非985院校,那么我非常需要一个有竞争力的初试成绩。研究了往年的录取情况后,我初步定在380分。而我的英语基础让我90分就是我英语的底线;考虑到我自身属于跨考,我对于专业课的估计比较保守,220分;反推政治,恰巧就是以往认真复习的考生的下限。

明确底线之后,所有的复习安排和时间分配都应该建立在这个底线基础之上,像我的英语复习就从来没超过1.5h每天。

2. 发挥优势

从择校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明白,英语是我唯一的优势,而在八月初和数学缠斗了一周之后,数学毫无悬念的成为了我的软肋。作为一个目标是一战上岸985的考生来说,选择一个重视英语,但不考数学的专业是非常合适的。

本来瞄准了某不考数学的工科专业,七月底突然传出了今年要改考数学的消息。仔细一算,这个工科考生为主的专业,以往英语占初试中的250分,今年降至150分,而且还加考数学,对我而言,明显是十分不利。与其死磕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与大佬竞争,不如换一个类似的,能接触一定量化思维的专业。于是大数据就正式备胎转正了。

3. 有效努力

从八月底开始备考,满打满算128天,我在初试后仔细地计算了我进行专注学习的时间,刨去上医院、心态爆炸,大概110天左右。这段不算长的备考时间里,我尽可能只做能实际提高分数的事儿来节省时间,而不是纠结于具体的细节。

举个例子,在九月底的时候我终于完成了传播学、社会学还有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学习,按理来讲,正是总结框架脉络,整理笔记的好时候呀。可是当我试着做了五天之后,发现我一个乐于抠细节的人很难不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到思维导图上,总结就变成了抄书。此时我明白的是,如果要在考场上得分,需要的是掌握知识点,而不是总结出漂亮的思维导图,甚至思维导图都不是那么必要,毕竟它只是用来梳理脉络的一个工具。我翻出之前从各路搜刮来的学长姐的笔记,一看每一篇都是结构清晰,并且有的学长姐还做了不少补充拓展,于是我直接转头开始啃书,放弃了自己整理。其中小钉新传考研的《传播学笔记》和《大数据传播笔记》非常的详实和全面,虽然没有完全按照参考书的逻辑,但是也是框架完善。备考,讲究一个记得住、写得出,有东西就行,具体的形式可以不用那么讲究。

最后结果看来,我这番操作为我省下了不少时间。凡是我能找到详实完善的现成资料,我都坚决不做“抄书”这种事儿。毕竟,把结构和知识放进脑子里才是真正对考试有效的结果。至于,像思维导图这样的形式,得从你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剩余时间来权衡,确实能帮助你加深理解或是疏离结构再采用,千万别无脑盲从。

4. 手段不是目的

希望这篇帖子有一个参考,姑且当做备考的指导;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我们各自的个体差异,以及进度之外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利用计划管理学习进度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学习安排完全服务于计划表,而应当根据自身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计划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在考场上拿到尽可能多的分数。

具体来讲,像一篇经验贴,在食用的过程中,我们的目的应当是了解需要做哪些准备以及过程中有哪些可能的难点,这样才能利用前人的经验打破信息屏障,使我们的复习更加的精准有效。

而具体到“在六月前完成第一轮复习”、“我在九月的时候整理完了基础知识点”、“最后两个月,我极度紧张,每天学习13小时”,这些细节大可看看就好不必太放在心上。或许写的都是事实,但是个人的基础和学习效果不同真的很难参考。只要一篇经验贴满足我们获取那些考试有关信息的需求就足够了。

顺嘴说一句,我才开始备考时,翻遍了几乎所有相关专业的经验贴,不少经验贴四五月就开始了,可是到暑假结束才过完两三本专业书,我真是一万个黑人问号?你们觉得ta一天花了多少时间投入,当然我不是批判,毕竟那个时候他也需要上课或者实习。

在此我只是用经验的食用方法做一个案例,相信在复习过程中大家借用的“资料”不止这些,希望大家带着客观的眼光从自身需求和学习效果的角度评估,做什么事都得考虑,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能否帮助我们达成目的。总之,不要本末倒置,时间表、网上的资料都只是帮助我们管理复习进度的手段,我们的目的是拿分。切记!

5. 稳住我们能赢

心态爆炸,觉得最后时间里似乎无能为力,也许是你没有意识到时间的延展力。像我这样容易焦虑的人,在八月底才开始的时候,看到十余本参考书摆在我面前,并且需要我理解乃至背诵,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但当我尝试一周,并试着规划的时候我又能感受到信心;十月初,我觉得自己总结的知识点一塌糊涂,于是我直接用别人的资料替代了;

十月底,看着才开始学的SPSS我觉得自己完了,结果我花一个月时间学完却根本没考;十一月底,我觉得自己的论述题无从下笔,两周后,我已经可以50分钟写完1300字了。当时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持续的努力下都被攻克了,起初的畏惧和不敢相信,也许是我在用一种静止的眼光在看待整个学习,似乎当下的我就已经决定了几个月乃至更远之后的结果。当下的一个切片真的不等于永远,我们得对自己宽容一些,允许自己有空间和时间去学习和成长。

最后

不知道你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态点开这份经验贴,看到现在的心情如何。我想说,看完我的初试历程之后,无论是焦虑、窃喜、紧张、不可思议或是别的什么情绪,它都不是我希望这篇经验贴带给你的。因为我在复习过程中也总是陷入与他人、内心中的假想敌的比较之中,到头来除了干扰我的复习,没有什么作用。

所以,我更希望大家对于我是怎么做的少些关注,毕竟我们之间是不一样的,我希望给大家提供的经验是一个预警,一个在面对负面情绪时的思考方式,一个批判地看待各式辅导或是经验的机会。希望大家的备考过程中,从自身出发利用你手中的资料和工具,而不是被资料所控制。

“你看,我不听经验贴的话也考上了。”

祝大家顺利上岸!

数据结构考研用什么参考书好啊?

有人民邮电出版社的《2012计算机考研辅导》,《大话数据结构》等。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通常情况下,精心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者存储效率。数据结构往往同高效的检索算法和索引技术有关。

数据存储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称为数据的物理结构(也称为存储结构)。一般来说,一种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根据需要可以表示成多种存储结构,常用的存储结构有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索引存储和哈希存储等。

数据的顺序存储结构的特点是:借助元素在存储器中的相对位置来表示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非顺序存储的特点是:借助指示元素存储地址的指针表示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