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老师介绍:付立庆_中国人民大学导师介绍

  ►个人简介
付立庆
男,1976年10月生于河北秦皇岛。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办公室副主任。

  
►教育背景
2005年12月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10月-2005年9月,为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外国人研究生,2005年10月—2006年9月为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

  
►研究领域
刑法

  
►代表性成果
主要著作:
独著 《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治的脸谱》,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版;
《法治的声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合著 《刑法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版。
代表论文:
1、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改造研究的现场叙事——兼对一种改良论主张的若干评论,《法律科学》2009年第2期;
2、重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基本依托和意义所在,《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3、善待社会危害性——以我国刑法第3条的检讨和反思切入,《法学评论》,200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4、论刑法适用中的隐性不平等——以刘海洋事件为视角的考察,《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
5、利用ATM故障恶意取款案法律性质辨析,《法学》2008年第2期;
6、典型案例的标本价值,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7期;
7、拐卖幼女并奸淫行为之定罪量刑,载《法学》2007年第10期;
8、论军警人员抢劫行为之法定刑适用,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4期;
9、非法定目的犯的甄别与定位——以伪造货币罪为中心,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1期;
10、论金融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4期;
11、论中国刑法中的典型的法定目的犯,《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12、刑事领域的违法性冲突及其救济——以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检讨和反思切入,与梁根林教授合著,《刑事法评论》,第10卷;
13、超越与缺憾——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总置评,《刑事法评论》,第13卷;
14、刑事一体化:梳理、评价与展望——一种学术史意义上的现场叙事,《刑事法评论》,第14卷;
15、 论主观违法要素的地位与范围——以日本刑法理论为依托的展开,《刑事法评论》,第17卷。
此外,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时代潮》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法学随笔20余篇;在《北京商学院学报》、《现代财经》、《财会月刊》等杂志上发表经济类论文5篇(2000年以前)。

  
►其他
邮箱:fuliqing@gmail.com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老师介绍:李立众_中国人民大学导师介绍

  ►个人简介
李立众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教育背景
1993年09月-1997年06月,中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
1997年09月-1999年06月,中南政法学院,法学硕士
2001年09月-2004年06月,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
2005年12月-2007年10月,日本成蹊大学,客员研究员

  
►研究领域
中国刑法学、日本刑法学

  
►社会兼职
苏州市沧浪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2008、11-2009、11)

  
►荣誉奖励
2004年 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
2005年 江苏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二)
2006年 中国法学会西湖杯优秀刑法论文三等奖
2007年 苏州市第9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8年 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代表性成果
一、著作与教材类
1.独著:《犯罪成立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主编:《新法新思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独编:《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5年第2版,2006年第3版,2007年第4版,2008年第5版,2009年第6版。
4.副主编:《刑法学各论》,刘艳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第2版。
5.合著:《中国刑法解释》(上、下卷),高铭暄、马克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二、代表性论文
1.《中止犯减免处罚根据及其意义》,《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独著。
2.《事实婚姻中的遗弃行为可构成遗弃罪》,《人民检察》2008年第1期,独著。
3.《奸淫幼女的处罚:在法益保护与人权保障之间的抉择》,《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独著。
4.《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诸失误之匡正》,《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4年第10期复印,独著。
5.《强奸罪既遂未遂标准应统一》,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12期,独著。
6.《持有型犯罪研究》,载《刑事法评论》(第11卷),陈兴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独著。被《刑事司法指南》2005年第2集收录,独著。
7.《再论以危险方法杀人案件之定性》,《政法论坛》2002年第1期,独著。
8.《婚内强奸定性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独著。
9.《论持有的行为形式》,《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独著。
10.《台湾刑法中强奸罪之新发展》,《人民检察》2000年第11期,独著。
11.《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中外法学 》1999年第1期(第一作者)。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1999年第5期复印。
12.《为现行犯罪概念辩护》,《法律科学》1999年第2期(第一作者)。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1999年第8期复印。
13.《略论被迫行为及其借鉴意义》,《政法论丛》1999年第5期,独著。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2期复印,独著。
14.《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统一——兼与樊文先生商榷》,《政法论丛》1998年第6期(第一作者)。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1999年第4期复印。被《刑法问题与争鸣》2000年第2辑收录。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老师介绍:谢望原_中国人民大学导师介绍

  ►个人简介
谢望原
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刑事政策与比较刑法研究所所长

  
►教育背景
1987年9月——1990年6月,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
1990年7月——1994年8月,山东大学法学院任教;
1994年9月——1997年月,武汉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
1997年9月——1999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刑法学研究;
2000年——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
2003年和2006年分别赴丹麦王国与日本国研修访学。

  
►研究领域
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刑事政策学

  
►社会兼职
中央治理商业贿赂专家咨询组成员
1.中央治理商业贿赂专家咨询组成员
2.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
3.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
4.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刑事审判专业委员会委员
5.曾任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2012-2013)

  
►荣誉奖励
1.《刑法分论》(主编)获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称号(2011);
2.《刑法分论》(主编)获中国大学出版协会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第二届优秀教材二等奖(2011);
3.《中国刑事政策研究》(课题主持人)获北京市第10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
4.《加入WTO后我国刑事政策的调整与革新》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优秀奖(2003)、获中国法学会西湖杯优秀法学成果二等奖(2006);
5.《略论赦免的刑事政策意义》获最高人民法院《人民司法》佛山杯有奖征文二等奖(2004);
6.《略论中国内地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获重庆市新闻出版局与重庆市期刊协会第四节好作品二等奖(2004);
7.《刑罚价值论》获司法部法学科研成果三等奖(2003);
8.《刑法》(合著)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
9.《刑法学》(合著)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
10.《台港澳刑法与大陆刑法比较研究》(课题主持人),获中国人民大学第7届优秀科研成果奖(1999)、获山东省优秀法学成果二等奖(2000);
11.《刑法哲学》(主译)获山东省优秀法学成果一等奖(1995);

  
►代表性成果
代表性著作
(一)专著
1.《刑罚价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2.《世纪之交的中国刑法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4.《中国刑事政策研究》(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二)译著
1.《丹麦刑法典与丹麦刑事执行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刑法哲学》(主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3.《英国刑事制定法精要》(主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二、代表性学术论文
1.论英国刑法中的共犯退出,载《法律科学》2013年第5期;
2.醉驾型危险驾驶罪若干问题探析,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4期;
3.《论刑事政策对刑法理论影响》,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
4.The Feature and New Development of China’s Criminal Law Legislation:1997——2007, Review of Asian and Pacific Studies(Japan),No.32, November, 2007;
5.死刑有限存在论,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5期;
6.丹麦刑事法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7. 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罪探析,载《法学》2003年第2期;
8.西欧探寻短期监禁刑替代措施的历程,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2期;
9.加入WTO后我国刑事政策的调整与革新,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6期(该文收入《中国法学》2000年卷英文版);
10.台港澳与大陆刑法中故意犯罪形态比较研究,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
11.作为刑罚价值的自由,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12.刑罚价值关系论,载《法学家》1998年第3期;
13.论英美法学家关于刑罚本质的认识,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

  
►代表性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风险社会交通犯罪的刑法规制。(在研)
立项时间:2011年
2.澳门基金会课题:澳门与内地的司法协作关系。(在研)
立项时间:2011年
3.法学院重点标志性课题:英美刑法总论及其对中国刑法理论的积极影响。(在研)
立项时间:2011年
4.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课题:商业贿赂犯罪刑事政策研究。(已结项)
立项时间:2007年
5.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课题:商业贿赂:原因与对策。(已结项)
立项时间:2007年
6.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刑罚制度改革研究。(已完成)
立项时间:2005年
7.司法部课题:伪造、变造犯罪研究。(已结项)
立项时间:2005年
8.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刑事政策研究(已结项)
立项时间:2002年

  
►其他
x.w.y.hawk@263.net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老师介绍:冯军_中国人民大学导师介绍

  ►个人简介
冯军
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外国刑法研究所所长

  
►教育背景
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以洪堡学者身份在德国从事学术研究;
先后留学日本爱知大学法学院、早稻田大学法学院、德国波恩大学法学院法哲学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1994年);
中南政法学院法学硕士(1987年);
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84年)

  
►研究领域
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

  
►社会兼职
兼任中日刑事法研究中心秘书长

  
►荣誉奖励
德国最高奖学金——洪堡基金获得者
2007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代表性成果
著作类:
《犯罪论的基本问题》(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刑事责任论》(独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行为 责任 刑法》(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日本刑事法学者(上、下)》(合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德国刑法典》(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规范 人格体 社会》(译著),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刑法概说(总论)》(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刑法概说(各论)》(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刑法解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外国刑法各论(大陆法系)》(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代表性项目
负责完成国家教育部2005年审批的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国际刑法与人权保障》

  
►其他
邮箱:junfeng6399@hotmail.com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