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介绍:王迎军

  
►基本信息
王迎军
所在系所: 生物医学工程系
职称: 教授
研究领域: 生物医学材料、高性能陶瓷及其复合材料

►教育与工作经历
1978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获华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获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1月至7月受聘日本姬路工业大学客座教授,1998年10月至1999年3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高级访问研究。1998年12月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2003年9月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2007年11月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2011年12月起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兼任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分会理事长、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院FELLOW、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材料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成员等。

►科研与教学情况
王迎军教授多年从事生物医学材料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系统研究了天然骨组织中钙磷矿物在生物大分子基质调控下的有序组装机理,提出骨组织修复生物应答新理念,为第三代可控介导细胞功能的生物应答型类骨材料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攻克了生物活性类骨材料的受限反映空间模板仿生关键技术,实现了该类材料晶型及纳米尺度分布的精确控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生物活性植入材料的类骨多级结构仿生构建技术,解决了不同级孔空间分布控制和一体化制备的技术难题,成果鉴定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研究工作先后在Biomaterials, Tissue Engineering, Journal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等生物材料领域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王迎军教授近先后主持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等,发表科研论文31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190余篇),授权和受理国家发明专利44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银奖等10余项奖励。撰写专著《生物医用陶瓷材料》入选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科学技术类奖;培养青年教师获得珠江学者奖励计划和 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各1名,培养一名硕士生获2010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奖。 目前的研究领域:生物活性硬组织修复材料的组成、结构设计及制备;纳米生物材料的仿生合成及性能表征;生物活性梯度涂层的设计、加工及结构研究;生物医学材料的表面生物功能化研究;组织再生修复材料仿生制备. 目前为本科生讲授生物医学材料总论; 为研究生讲授 生物医用材料概述。培养博士研究生45名,硕士研究生44名。毕业生主要在政府机关、国内高校、中国科学院所、国有大型企业及国外公司工作。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介绍:陈军武

  
►基本信息
陈军武
所在系所:
职称: 教授
研究领域: 有机光电新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合成、光电子器件性能

►教育与工作经历
分别于1989和1992年在原成都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到华南理工大学任教至今,1998年在本校获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在职),2000-2002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公派),回校之后加入高分子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元器件研究所。2001年获评副教授,2006年底开始任职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3年被评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科研与教学情况
开展有机光电子新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制备、结构与性能表征,以获得高发光效率、宽太阳光谱吸收、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新材料,以及具有化学传感器特性的新材料,面向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薄膜晶体管器件开发,将应用于新一代大型平板显示器和清洁能源开发。 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2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共3项、国家973计划题负责人1项、973计划课题骨干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等项目研究,研究经费超过500万元。已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获SCI他人引用2300余次。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各1项(排名均第四)。 国家自然基金委通讯评议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通讯评议专家。国内外20余份SCI期刊150余件收稿的评阅人,包括AM, AFM, AEM, JACS, Macromolecules,Nanoscale, CC, PC, CEJ, CAJ, JMC, JOC, JPCC, MRC, MCP, JPSA, OE, SM, TSF, PSS, PAT, PB, JIOPM等,以及国内的CCL, CPL, CJC, SC-Chem等。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介绍:彭小彬

  
►基本信息
彭小彬
所在系所:
职称: 教授
研究领域: 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有机/高分子生物传感器和手性传感器研究、功能纳米复合材料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09年4月 华南理工大学百人计划杰出青年教师,教授 2005年4月至2008年12月 日本京都大学国际融合创造中心研究员,日本国立滋贺医科大学客座副教授 2008年7月 华东理工大学 教授。 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医学院 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 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博士后 2000年1月至2002年6月 华南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 199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并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并获理学硕士学位 日本富勒烯和碳纳米管协会会员,日本化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 担任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 J. Am. Chem. Soc.、J. Phys. Chem.、Chem. Comm.、Electrochimica Acta和中国化学 化学学报等期刊审稿人。

►科研与教学情况
主要研究领域: 1、大环化合物的有机合成和性质研究 2、超分子化学以及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 3、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和太阳能电池 与国外多名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已经推荐两名博士毕业生到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正在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主持华南理工大学百人计划人才引进项目 参加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主要学术成就: 在以卟啉为基础的光合作用的仿生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方面、手性碳纳米管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已经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第一作者,影响因子20.6)和 J. Am. Chem. Soc.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得到国际著名专家英国剑桥大学Sanders教授的称赞,被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News、Materials Today、Nanotechweb、日本产经新闻和京都新闻等多家国际著名刊物和媒体报导。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介绍:彭晓宏

  
►基本信息
彭晓宏
所在系所: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职称: 教授
研究领域: 环境友好高分子化学

►教育与工作经历
1. 2008.12—现在: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 2. 2000.05 —2008.11: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教,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3. 2006.03 —2007.04: 加拿大Waterloo大学化工系工作,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4. 1996.08 —2000.04: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教,讲师; 5. 1993.09 —1996.07: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博士毕业,工学博士; 6. 1990.09 —1993.04: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硕士毕业,工学硕士。

►科研与教学情况
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的合成及聚合物改性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第一作者论文20余篇,最高单篇SCI他引60余次。发明专利授权4项。近五年来, 主持国家、省部级和企事业委托项目共十六项。参与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