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导师介绍:陆敏_中国政法大学导师介绍

  

   个人简介
陆敏,男,1958年生,汉族,上海市人。1979年考入华东政法学院。1983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毕业后长期从事学报编辑工作,在职攻读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任职情况及奖励
主要从事刑事法学论文的编辑。1995年开始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副主编。2000年获编审职称。曾获中国政法大学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现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政法论坛》编辑部副主编,兼任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单位党总支书记,刑法学硕士生导师。2005年获全国人文社科学报优秀主编称号,2008年获中国法学会颁发的中国法学期刊杰出贡献奖,全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颁发的人文社科学报突出贡献奖。

主要社会兼职
北京高校社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等多家司法部门的专家咨询委员,全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维权委员会主任,南京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有组织犯罪与恐怖主义犯罪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疑难案件研究中心研究员。主编《刑法原理与案例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1世纪实用法学系列教材《刑法》(浙江大学出版社)。参与编著各种刑法学教材、词典、专著十余种,在各种法学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文章数十篇。主持教育部课题项目《刑罚改革研究》。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导师介绍:于冲_中国政法大学导师介绍

  

   个人情况
于冲,男,1986年11生,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曲阜市。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2014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网络犯罪。在《法学》、《法学论坛》、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aw Review等境内外刊物上独立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网络犯罪的裁判经验与学理思辨》(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第二作者)、《网络犯罪的罪名体系与发展思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第二作者),曾获全国法学专业研究生企业法务征文奖二等奖、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科研创新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奖励。主持民政部部级课题网络结社行为及其法律责任认定1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两次获批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创新实践资助项目。

科研情况
(一)学术论文
在境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代表性论文包括:
1.《网络诽谤行为的实证分析与刑法应对——以10年来100个网络诽谤案例为样本》,载《法学》2013年第7期;
2.Contemporary Recurrence and Future Trends in the Interpersonal N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riminal Law(2014)4.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aw Review;
3.《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客观要件的反思与重构》,载《法学论坛》2013年第3期;
4.《数学建模在毒品犯罪评价与治理中的效用探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5《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困境及其解决》,载《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6.《网络冒用商标行为的刑法学思考》,载《法学论坛》2011年第6期;
7.《刑事法律人伦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其彰显》,载《中州学刊》2012年第5期;
8.《三网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年第1期;
9.《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恶势力团伙的界分》,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7期;
10.《网络诽谤刑法处置模式的体系化思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3期;(《法制日报》2012年7月25日第12版观点新解摘要)
11.《在华外国公司商业贿赂犯罪的实证研究与刑法规制》,载《犯罪研究》2013年第1期;
12.《刑事立法中人伦规范的历史溯源及时代回归》,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13年第3期;
13.《刑法的理性与功能再定位——社会转型期刑法发展脉络的梳理性反思》,载《学习论坛》2014年第1期;
14.《生产销售假药定罪量刑中的司法尴尬及完善》,载《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网络打手的刑法规制》,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1年第4期;
16.《海洋环境危害行为的刑事规制体系探究》,载《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7.《刑事司法能动性的现实考察及其展开》,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8.《青少年网络帮派犯罪的现状检视及其对策思考》,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9.《犯罪地理学模型在毒品犯罪区域防治中的构建及其应用》,载《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20.《简评美国打击海外商业贿赂犯罪的司法实践》,载《中国检察官》2011年第11期。
(二)报刊类文章
1.《完善刑事立法 应对海洋环境事故》,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13日,第 A06 版;
2.《网络黑社会倒逼刑事司法策略》,载《法制日报》2012年10月13日,第007版;
3.《食品安全的刑法应对》,载《人民法院报》2012年11月30日,第7版;
4.《网络诽谤可建立自诉转公诉衔接机制》,载《法制日报》2011年11月17日,第007版;
5.《法治进步应惠及最后流氓罪犯》,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12日,第A06版。
(三)全国刑法学年会文集论文
1.《制售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行为的入罪化思考》,载赵秉志、张军主编:《刑法与宪法之协调发展》(2012年全国刑法学术年会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
2.《论行刑衔接的立法形式完善》,载陈泽宪、李少平、黄京平主编:《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刑法调整》(2013年全国刑法学术年会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版。
(四)学术专著
1.《网络犯罪的裁判经验与学理思辨》(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5月版;
2.《网络犯罪的罪名体系与发展思路》(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五)科研项目
主持或参加各类省部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包括:
1.2013年民政部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理论研究部级课题:《网络结社行为及其法律责任认定》,课题编号:2013MZACR001-071 (已结项);
2.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重大课题:《关于利用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惩治与预防问题》,课题编号:GFZDKT1106-2(已结项);
3.2011年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禁毒战略区域化实现的测评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11BAK04B10(已结项) ;
4.2011年教育部哲社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犯罪记录制度的体系构建》,课题编号:11JHQ014;
5.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贪污贿赂犯罪定罪数额的科学性研究》,课题编号:GJ2010B24;
6.2009年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项目:《构建中国犯罪记录查询制度》,课题编号:CLS-0927(已结项);
7.2011年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重点项目:《网络犯罪立法系统化研究》,课题编号:CLS(2011)B25(已结项);
8.2010年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在京外国人犯罪的规律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0BEFX094;
9.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创新实践活动资助项目:《刑事司法裁量中情法矛盾及其处置模式的实证考察》,课题编号:2012BSCX13(已结项);
10.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创新实践活动资助项目:《海洋资源体系化刑法保护的整体设想和进路》,课题编号:2011BSCX24 (已结项)。

获奖情况
2012获第三届全国法学专业研究生企业法务征文奖二等奖;2012年、2013年连续两次获得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创新一等奖;2014年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导师介绍:侯国云_中国政法大学导师介绍

   基本情况
侯国云,河南镇平人,1953年5月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1983年从全国铁路运输检察院调入中国政法大学,1998年被聘为教授。

社会兼职
1.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顾问
2.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检察院顾问
3.辽宁省盘锦市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
4.汕头大学兼职教授
5.国家法官学院教授
6.中国法学会会员。刑法学会第五届理事。
另外,在1993-1996年期间,被全国人大法工委聘为刑法修改工作小组成员,全程参与了现行刑法的修订工作。

教学情况
为本科生、研究生、双学士、大专生等学生讲授中国刑法学和证据学。

科研情况
(一)代表性论文
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学术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各篇:
1.论刑法中的偶然因果关系《江海学刊》1982年第5期
2.完善过失犯罪立法的三点思考,《法学研究》1990年1期
3.一个科学的抉择,《政法论坛》1991年3期
4.论将反命罪易名为危害国家安全罪,《中国法学》1991年2期
5.现代科技与过失犯罪,《法律科学》,1993年3期
6.论共同过失犯罪,《法学研究》.1993年2期
7.论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政法论坛》1994年5期
8.市场经济下罪刑法定与刑事类推的价值取向,《法学研究》1995年3期
9.论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地位,《政法论坛》1996年6期
10.修改刑法第11条之我见,《中国法学》1996年3期
11.关于强奸罪直接客体的理论思辨,《现代法学》1997年6期
12.犯罪对象新探,《法学家》1997年6期
13.对传统犯罪既遂定义的异议,《法律科学》1997年3期
14.对过失犯罪法定刑的思考,《法学研究》1997年2期
15.论确定罪名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法学》1997年5期
16.也谈刑法典应力求垂范久远,《法学》19*98年5期
17.论新刑法的进步与失误,《政法论坛》1999年2期
18.儿抢爹钱不构成抢劫罪《法制日报》2001年1月12日第3版
19.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缺陷分析上海《法学》2002年第7期
20.死刑犯没有生育权法制日报2002年3月31日3版
21.有关交通肇事罪的几个疑难问题《中国法学》1期
22.当今犯罪构成理论的八大矛盾《政法论坛》2004年第4期
23.辨认控制能力不等于刑事责任能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6期
24.析贝卡利亚废除死刑的理由上海《政治与法律》2005年2期
25.论正当防卫立法的再完善与再修改《法学评论》2005年2期
26.死刑存废的理论根据及其评价《刑事法学》2007年2期
27.数罪并罚具体方法的错误与矫正,《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4期
28.论网络虚拟财产刑事保护的不当性《公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二)学术论著
1.《过失犯罪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1996年12月第2版。16万字
2.《新刑法疑难问题解析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3.《刑法因果新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4.《经济往来的法定方式》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5.《企业家的刑事风险与防范》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6.《刑法总论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7.《刑法理论究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8.《刑法的修改与完善》(主编兼主要撰稿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9.《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精解》(主编兼主要撰稿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97年出版
10.《刑法执行问题研究》(主编兼主要撰稿人),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三)主编教科书
1.《中国刑法学》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76万字
2.《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高等教育法学应用教材-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法学精品教材《刑法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四)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过失犯罪论》,2004年结项。
2.司法部科研项目《刑事执行问题研究》,2005年结项。
(五)科研获奖情况
1.1995年获《法学研究》优秀论文奖。成果:简化不适用数数并罚的犯罪形态及其处罚原则原载《法学研究》1991年6期。与阮齐林合作。
2.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成果:《过失犯罪论》。
3.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成果:《新刑法疑难问题解析与适用》。
4.2000年获中国法学会刑法学会世纪优秀论文二等奖。成果:关于破坏金融秩序罪的几个问题,载《警官学报》96年2期
5.2001年获中南五省(区)优秀图书奖。成果:《刑法因果新论》。
6.2003年获司法部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成果:《刑法因果新论》。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导师介绍:池应华_中国政法大学导师介绍

   个人简介
池应华,女,硕士,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刑法学

工作简历
1988年7月至2010年7月继续教育学院综合教研室
2010年7月至今刑事司法学院刑法研究所
1995年10月至1998年7月借调科技日报,赴英国随任
2006年10月至2013年7月借调科技日报,赴美国随任

科研学术
《刑法学》(成人高等教育法学系列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6年)
《警察执法全书》群众出版社(2000年)
《中国刑法学》检察出版社(2003年)
《刑罚执行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
《高等教育法学应用教材-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浅谈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沿革《政法论坛》2001年增刊
论罪犯再社会化《中国司法》2005.11
见死不救行为的事实认定与法律评价《法商研究》2005.6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