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李克

   基本情况
李克,男,汉族,中共党员副教授。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南大学先进动力总成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汽车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系。在国家机械工业部长春汽车研究所从事汽车与发动机技术的科研与开发和研究所的科研管理工作。之后在湖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教授课程
先后讲授汽车构造、内燃机构造、汽车发动机机原理、现代汽车概论等专业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指导学生教学实习、教学实验和毕业设计,参加实验室建设等。教学效果好,受到校、院表彰。

研究领域
科研主要从事汽车排气净化与控制、新能源汽车与发动机技术、汽车动力性与经济性匹配及发动机性能提高、汽车车身技术、汽车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

承担的科研项目
先后从事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如:车用汽油机电子燃料喷射系统研究、车用汽油机爆震电子控制系统研究开发和汽油机稀薄混合气燃烧技术研究、CA6102发动机性能研究、道路划线车研究和EQ6100豪华大客车总体设计与开发、轻型农用运输车系列设计与研究、高性能电动汽车研究、汽车排气净化技术及测试方法研究等。并发表有关学术论文和参编著作教材。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湖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孙光永

  
?个人简介
姓名:孙光永
学历:博士
职称:硕士生导师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编:410082
电话:13786196408
邮件: sgy800@126.com

?教育背景
1999.09-2003.06 湖南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
2003.09-2005.09 湖南大学,车辆工程,硕士
2005.09-2011.09 湖南大学,车辆工程,博士
2008.09-2010.09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机械工程系,联合博士培养

?主要经历
2005.03-2005.11 奇瑞汽车公司研究院
2006.07-2006.08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研究院
2011.11-2011.12 澳大利亚RMIT结构优化设计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
专业领域:车辆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
(1)汽车车身结构多学科与轻量化设计
(2)不确定优化算法
(3)板料成形工艺设计与优化
(4)汽车主被动安全设计与优化
(5)拓扑优化设计
(6)吸能结构耐撞性设计与优化

?学术兼职
《机械工程学报》审稿人
《固体力学学报》审稿人
《中国机械工程》审稿人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审稿人
中国力学学会会员
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

?奖励与荣誉
2010年湖南省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排名第一
2008年度入选湖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创新工程计划
湖南省优秀毕业生
2007-2008年度熊晓鸽奖学金获得者
2011RMIT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Exchange Fellowships
2012年度《机械工程学报》优秀审稿专家

?近五年承担的科研项目
1、基于变复杂度和GPU并行的高效多响应稳健优化算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1-2015.12,负责人
2、高效和高精度的多目标可靠性稳健优化算法研究及工程应用,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1-2015.12,负责人
3、机车车辆焊点结构的精细建模及失效准则的判定研究,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2.1-2014.12,负责人
4、基于轻量化的轿车车身零件拼焊板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培育基金,2011.12-2013.12,负责人
5、汽车车身设计制造中的稳健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1.1-2012.12,负责人
6、汽车车身部件的成形与耐撞性不确定优化方法研究,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2.1-2014.12,负责人
7、高效和高精度的概率稳健优化算法研究及工程应用,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3.01-2014.12,负责人
8、高效多响应稳健优化算法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在碰撞吸能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3.01-2015.12,负责人
9、大客车翻滚碰撞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汽车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1.7-2013.7,负责人
10、超材料微结构构形与参数的无网格优化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01-2017.12,参与人
11、基于拼焊板形式的车门系统及方框梁零件设计应用技术研究,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11.10-2013.2,参与人
12、面向重大工程需求的CAD/CAE一体化高效计算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3.1-2017.12,参与人
13、基于GPU并行优化与近似技术的校车车身非线性问题多学科优化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1-2015.12,参与人
14、高速列车振动行为、振动失效和振动评价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专项,2013.01-2016.12,参与人
15、非光滑系统非线性理论、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13.01-2016.12,参与人

?代表性论文著作
1. Crashworthiness design of multi-component tailor-welded blank (TWB) structures.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in press, SCI源刊)
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ultiobjective reliable and robust optimization for crashworthiness design of vehicle structure.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in press, SCI源刊)
3.Identification of material parameters for aluminum foam at high strain rate.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2013, 74:65-74.
4. Comparison of two iteration procedures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jerk equations. Acta Mechanica, 2013, 224(1):231-239. (SCI收录)
5. Lightweight design of carbon twill weave fabric composite body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3, 97:231-238. (SCI收录)
6. Multiobjective reliability-based optimization for design of a vehicle door.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2013, 67:13-21. (SCI收录)
7.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biphasic cellular materials with transport properties - A modified bidirectional evolutiona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procedure and MATLAB progr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2,55(25-26):8149-8162. (SCI收录)
8. 混合复合材料飞轮转子成本优化设计. 机械工程学报,2012,48(12):118-126 (EI收录)
9.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design for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under frontal impact.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2013, 47(3):465-477 (SCI 期刊)
10. Crashworthiness optimization of foam-filled tapered thin-walled structure using multiple surrogate models.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2013,47(2):221-231 (SCI期刊)
11. Corrosion behavior of chromium and oxygen plasma-modified magnesium in sulfate solution and simulated body fluid. 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2,258(20):8273-8278. (SCI收录)
12.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considering interval uncertainties,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in press) (SCI 期刊)
13. Variable Fidelity Design Based Surrogate and 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 for Sheet Metal Forming Process.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2012, 59: 76-90 (SCI收录)
14. Retardation of Surface Corrosion of Biomedical Magnesium Alloys by Aluminum Ion Implantation.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2, 258(19): 7651-7657 (SCI 收录)
15. 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储能飞轮转子形状优化设计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2012, 48(3): 189-198 (EI收录)
16. 应用优化的同伦分析法求解非线性JerK方程. 振动与冲击, 2012, 31(5):21-25
17. Optimization of foam-filled bitubal structures for crashworthiness criteria. Materials and Design, 2012, 38(6): 99-109 (SCI收录)
18. 机械系统接触碰撞界面显式计算的算法综述. 机械工程学报, 2011, 47(13: 44-58 (EI收录)
19. Reliability-Based Multiobjective Design Optimization under Interval Uncertainty. CMES: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1, 74(1): 39-64 (SCI收录)
20. Electric and magnetic dipole couplings in split ring resonator metamaterials. Chin. Phys. B, 2011, 20(11): 114101.1-114101.6 (SCI收录)
21.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in NiTi alloy subjected to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 and mechanism. Intermetallics, 2011, 19: 1136-1145 (SCI收录)
22. On Twist Springback in Advanced High Strength Steels, Materials and Design, 2011, 32: 3272-3279 (SCI收录)
23.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Tapered Circular Tubes,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1, 49(7): 855-863 (SCI收录)
24. 基于汽车与行人碰撞载荷特点的下肢长骨建模. 力学学报, 2011, 43(5): 939-947 (EI收录)
25. Equivalent circuit derivatio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single sided linear induction motor based on winding function theory.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2, 61(4): 1515-1525 (SCI收录)
26.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for multi-objective uncertainty design of thin walled beams. CMC: 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2010, 19(1): 37-56 (SCI收录)
27. 基于区间数规划的汽车乘员约束系统不确定优化. 汽车工程,2011, 33(1): 6-10 (EI收录)
28. Topology Optimization for Negative Permeability Metamaterials Using Level Set Algorithm. Acta Materialia. 2011, 59: 2624-2636 (SCI收录)
29. 功能梯度材料飞轮转子优化设计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2011, 47(2): 72-79 (EI收录)
30. Radial Basis functional model for multiobjective sheet metal forming optimization.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2011, 43(12): 1351-1366 (SCI收录)
31. Crashworthiness design of vehicle by using multiobjective robust optimization.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2011,44(1):99-110 (SCI收录)
32. Computational design analysis for deployment of cardiovascular stents. IOP Conf. 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0 (2010) 012123 (ISTP)
33. Surface morphology optimization for osseointegration of coated implants. Biomaterials, 2010, 31(27): 7196-7204 (SCI收录)
34. 多目标稳健优化设计方法在车身设计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固体力学学报, 2011, 32(2): 186-196 (EI收录)
35. Transient and dynamic performance study of a linear induction machine,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and electromagnetic, 2010, 1(1):82-88.
36. Multifidelity Optimization for Sheet Metal Forming Process,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2011,44(1):111-124 (SCI收录)
37. Identification of material parameters for high strength steel under impact loading, Adv Sci Lett. 2011, 4:708-714 (SCI收录)
38. A two-stage multi-fidelity optimization procedure for honeycomb-type cellular material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2010, 49(3):500-511 (SCI收录)
39. Wear Resistance of NiTi Alloy after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10, 205:506-510 (SCI收录)
40. 基于GPU的冲压成形快速计算方法,中国机械工程,2010,21 (10): 1222-1227
41. 拉延成形多目标序列响应面法优化设计方法.力学学报,2010, 42 (2): 245-255 (EI收录)
42. A level-set procedure for the design of electromagnetic metamaterials. Optics Express, 2010, 18(7): 6693-6702 (SCI收录)
43. A new nurbs tool path generation algorithm for precise sculptured surface machining.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0, 97-101: 2477-2480 (EI收录)
44. Crashworthiness design for functionally graded foam-filled thin-walled structur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10, 527: 1911-1919 (SCI收录)
45. Multiobjective robust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drawbead design in sheet metal forming. Materials and Design, 2010, 32: 1917-1929 (SCI收录)
46.基于代理模型的变复杂度方法在板料成形优化中的应用,机械工程学报,2009,45(9):201-209(EI收录)
47.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在薄板冲压成形中的应用.机械工程学报,2009,45(5):153-159(EI收录)
48.基于序列响应面法的汽车结构耐撞性多目标粒子群优化设计.机械工程学报,2009,45(2):224-230(EI收录)
49.基于有限元的板料拉延成形质量评价准则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固体力学学报,2009,30(1):70-78(EI收录)
50.基于6sigma的稳健优化设计在薄板冲压成形中的应用.机械工程学报,2008,44(11):248-254(EI收录)
51.覆盖件冲压仿真参数化建模方法.中国机械工程,2008,19(19):2292-2296(EI收录)
52.汽车车身耐撞性与NVH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8,19(14):1760-1763(EI收录)
53.多学科设计优化在整车轻量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8,19(7):877-881(EI收录)
54.可靠性优化设计在汽车构件耐撞性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7,19(10):1308-1314(EI收录)
55.基于鲁棒性的概率优化设计在薄壁构件耐撞性中的应用.中国机械工程,2007,18(4):479-484(EI收录)
56.基于近似模型的拉延筋几何参数反求.中国机械工程,2006,17(19):1988-1992(EI收录)

?发明专利
1.一种识别焊点不同区域材料静态力学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专利号:ZL201110251932.X
2.一种识别焊点不同区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公开号:CN102435514A
3.一种拼焊板车门的优化设计方法,申请号:201210158392.5
4.一种拼焊式车门防撞梁,申请号:201210158742.8
5.一种背板类零件强化压痕布局优化设计方法,申请号:201210158814.9
6.一种焊缝材料参数识别方法,申请号:201210124104.4
7.一种识别焊缝不同区域材料静态力学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专利号:ZL201110255869.7
8.一种识别焊缝不同区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专利号:ZL201110255442.7
9.确定板料多步成形的中间构型的几何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申请号:201210217161.7
10.一种缓冲吸能结构,申请号:201210192659.2
11.一种大型薄板局部特征成形类零件翘曲回弹的控制方法,申请号:201210218188.8
12.一种基于双向渐进结构拓扑优化的盘型飞轮优化设计方法,申请号:201210182700.8
13.一种凸包式防弹头盔成形方法,公开号:CN102615484A
14.一种确定拉伸件的修边冲剪模压力中心的方法,公开号:CN102688929A
15.一种确定冲压形成汽车覆盖件的零件的材料利用率的方法,申请号:201210183234.5
16.一种超高强度钢的热成形瞬态成形极限的模拟预测方法,申请号:201210192708.2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湖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导师介绍:张农

   个人简介
张农,出生地:中国江苏省江阴市, 国籍: 澳大利亚

毕业院校
1986.10-1989.9, 日本东京大学机械工程(船用机械)专业博士

国外工作单位及职务
悉尼科技大学,电机、机械和机械电子系统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主任教授
国内工作单位及职务(兼职) 湖南大学机械与车运载工程学院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车辆底盘动力学首席科学家

教育经历
学士(B.S. in Engineering) 1978.02-1982.01 中国 东北大学 矿山机械工程
硕士 (M.S. in Engineering) 1982.02-1984.09 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 动力机械工程
博士 (Ph.D. in Engineering) 1986.10-1989.09 日本 东京大学 (船用)机械工程

工作经历
助教 1984.10-1985.09 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

访问学者
1985.10-1986.09 日本中央大学机械系助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1989.10-1991.07 日本东京大学机械工程系(Dep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Tokyo)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
1990.10-1991.11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机械系(Dept. of Mechanical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研究员
(Research Fellow)
1991.12-1994.03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机械工程系(Dept. of Mechanical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讲师(Lecturer)
1994.04-1995.06 澳大利亚MONASH 大学机械工程系(Dept. ofMechanical Engineering, Monash University)
讲师, 高级讲师、副教授 (Lecturer,Senior Lecturer,Associate Professor)
1995.07-2009.02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电机、机械与机械电子系统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主任教(Professo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曾经兼任学部代理副部长
2009.03-至今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电机、机械与机械电子系统工程学院(School of Electrical, Mechanical andMechatronic System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ydney)
顾问专家工程师(兼任) 2002.07-2003.02 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家用车发动机研发部
(Dept. of Passenger Car Engine Development,Daimler-Chrysler AG, Stuttgart, Germany)

工作与研究经历
张农教授自从1989 年东京大学机械工程博士毕业后在国外大学和企业工作多年, 现兼任悉尼科技大学,电机、机械和机械电子系统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主任教授。 他从事的学科专业领域为机械振动与控制,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及其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械振动理论与实验模态分析,大型系统的动态模型减缩方法,及多转子系统的动不平衡和对中参数的实时识别法;多体系统 — 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建模与变速控制;车辆动力学与稳定性分析;带有时间延迟、参数不确定性及部件非线性的多体系统研究;主被动液压互连式悬架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应用。
张农教授主持和承担了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资助的10 余项重点攻关研究项
目,以及多项工业界资助项目,从2011 起也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一项,作为国际合作主持人承担了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一项。张农教授
在车辆主、被动液压互联悬架研究及抗侧翻控制领域、车辆动力传动多体系统动
力学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在其产业化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共
发表论著230 余篇,包括110 余篇被SCI 与EI 检索的原创性国际期刊论文。
从2011 年起,张农教授是国家千人计划第五批入选国家特聘教授、湖南大学机
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和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车辆底盘动力学首
席科学家。他将致力于学院和重点实验室的学术科研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人才培
养及研究水平的提高;也紧密结合国内的汽车产业实际需求,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既注重理论意义也重视其工程应用和社会效益。机械振动与多体系统动力学,是
机械与车辆工程领域的基础及应用的主流方向之一,也是他过去二十多年来的主
要研究方向。张农教授将和湖大和其它院校的同仁紧密合作,在车辆传动系统、
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悬架系统以及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
张农教授将充分利用在国内外的联系与资源,指导和培养锻炼出一支高水平的中
青年研究队伍,培育一批车辆传动系统与悬架系统动力学方向的优秀硕士和博士
毕业生。在致力于精益求精的理论与基础研究,及产业应用研发创新的同时,他
将加强建设高水平和创新型的实验研究设备。力争在未来几年内使湖南大学的机
械工程和车辆工程学科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在继续保持其国内学术水平领先地位
的同时,增加学术水平居国际领先的研究方向,为使该学科在现有国家重点学科
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成为国际知名学科做出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他也将注
重产学研相结合,尽快尽多地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对祖国的经济建
设,社会的文明发展做出应有和直接的贡献。

个人专长与学术成就
张农教授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学术成就并在国际上有广泛和重要的
影响:
1. 提出了基于有限元理论的车辆整车动力传动多体系统建模理论。该模型包括
发动机、各种变速器、转轴和驱动轮胎等弹性件,和车轮车身等刚体。 该
研究考虑部件之间的动态耦合,如摩擦传动和制动 (离合器粘合瞬态特性)、
齿轮轮齿的逆向冲击等非线性特性,并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该研
究成果在2005 年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上被邀作了大会特邀报告,并已被知名
企业诸如戴姆勒(Daimler),和NTC Powertrain 应用于其新产品(CVT 新车
和DCT 变速器)的研发中。
2. 提出了具有十自由度的家用车整车动力学理论模型,并最先定义了评估车辆
行驶中侧翻稳定性的动侧翻极限系数。此系数计入了侧翻角位移及角加速度
的影响,极大的提高了对侧翻稳定性的评价精度。该理论得到了同行专家的
高度评价,并被推荐在世界上该领域最权威的学术刊物—车辆系统动力学上
发表,同时已被澳大利亚福特汽车公司应用于乘用车悬架系统的设计中。
3. 研究和提出了液压互连式悬架系统的基于状态空间、传递矩阵和有限元等方
法的理论模型和分析其动态特征、稳态和瞬态响应的方法,并进行了对主要
液体部件、半车和整车的悬架系统的一系列试验,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该
成果得到同领域知名专家们的一致高度评价,被推荐在车辆系统动力学学术
刊物上发表,并已被应用于丰田的新款SUV 设计研发上。
4. 发明了结构简单的主动和半主动液压互连式悬架系统,其中包括自主研发的
简单紧凑的油路和可控换向阀阀体和油路状态信号检测系统。该技术专利申
请已授权。
5. 提出了考虑有系统参数随机变化的车辆多体系统建模的基本理论与求解方
法,研究提出了诸多系统自动控制器的创新设计方法,以克服由系统参数的
不确定,作用器的时间延迟及系统内非线性等引起的不利影响。这方面的许
多成果都已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和被他人引用。
6. 是世界最先进的VentraAssistTM
人工心脏泵的无接触式轴承系统的创新设计
的主要贡献人之一。研制了特别试验台和测试仪器并通过一系列的振动和动
力学试验,实测到该泵在各种工况下的动力学特性―特别是抗冲击载荷的性
能。该泵在同领域中属世界领先,至今已通过了400 余例的临床试验,其次
数居世界之首(现只有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拥有类似技术)。

本科课程
(1)理论力学
(2)机械原理
(3)动力学与系统控制
(4)机械振动与测试
(5)机械工程基础力学

研究生课程
(1)振动分析—理论与应用
(2)多体动力学和振动·及其车辆系统中的应用
四.主持完成或在研的主要科研项目(以近五年为主,不超过10 项,含起止时
间、项目名称、经费额度及项目来源)
(1)2013.01.01-2016.12.31,高速列车振动行为、振动失效和振动评价研究,2012 高速铁
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项目,290 万元 (本人为子项目负责人)。
(2) 2011.01.01-2012.12.31, 纯电动轿车电驱动关键技术合作开发与新型应用研究 (国
际合作主持人),中国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题项目(2011DFB70060), 1141 万元人名币。
(3)2012.01.01-2015.12.31,按需主动互联悬架的车辆防侧翻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员会资助面上项目 (51175157),60 万人民币。
(4)2010.01.01-2012.12.31,研发用于充电式混合动力车的新型动力总成及其能源优化管
理 (主持人),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资助基础理论研究项目(DP1096847),16 万澳元
(5)2009.01.01-2011.12.31,具有不确定系统参数车辆在随机路面输入下的动态性能定量分
析(主持人),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资助基础理论研究项目(DP0988429),18 万澳元
(6)2007.07.01-2010.06.30,预测多级薄板冷轧机颤振的数学模型研究(主持人),澳大利
亚国家研究委员会、企业(BlueScope Steel)合作资助研究项目 (LP0776980),22.5 万澳元 (其
中企业资助7.5 万)
(7)2007.01.01-2009.12.31,装有双离合器变速器车辆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与变速控制(主
持人),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企业(NTC Powertrain)合作资助研究项目(LP0775445),
40.5 万澳元 (其中企业资助9 万)
(8)2007.01.01-2009.12.31,用于防止车辆侧翻的主动悬架系统(主持人),澳大利亚国家
研究委员会资助基础理论研究项目(DP0773415),12 万澳元
(9)2005.07.01-2008.06.30,装有动态悬挂系统车辆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主持人),澳大利
亚国家研究委员会、企业 (Kinetic Suspension Technology) 合作资助研究项目(LP0562440),
39.5 万澳元 (其中企业资助9.5 万)
(10)2005.01.01-2007.12.31,基于多刚体和弹性体的联合动力学模型对车辆侧翻机理的研
究(主持人),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资助基础理论研究项目(DP0560077),22.3 万澳元。
五.发表的主要学术论著 -- 共发表200 余篇学术论文,包括近100 篇被SCI 与
EI 检索的原创性国际期刊论文(详见英文简历)。

学术论文
1. Abdul Rahman, S., Zhang, N., Zhu, J., 201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uel
Economy and Emissions between a Conventional HEV and the UTS PHEV,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60 (1), pp. 44-54.
2. Dong, G.M., Zhang, N., Du, H., 2011, Investigation into Untripped Rollover of Light
Vehicles in the Modified Fishhook and the Sine Maneuvers, Part II: Effects of Vehicle
Inertia Property, Suspension and Tyre Characteristics,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Vol.
49 (6), pp. 949-968.
3. Du, H., Zhang, N., Dong, G.M., 2010, Stabilising vehicle lateral dynamics with
considerations of parameter uncertainties and control saturation through robust yaw
control,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59(5), pp. 2593-2597.
4. Walker, P., Zhang, N., Tamba, R., 2011, Control of gear shift in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powertrains,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ERA-A*), 25 (6), pp.
1923-1936.
5. Ji, J.C., Zhang, N., 2010, Suppression of the primary resonance vibrations of a forced
nonlinear system using a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329, pp. 2044-4056.
6. Rozyn, M., Zhang, N., 2010, A Method for Estimation of Vehicle Inertial Parameters,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Vol 48(5), pp. 547-565.
7. Zhang, N., Smith, W., Jeyakumaran, J., 2010, Hydraulically interconnected vehicle
suspension: background and modelling,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Vol. 48 (1), pp.
17-40.
8. Du, H., Zhang, N., Ji, J.C., Gao, W., 2010, Robust Fuzzy Control of an Active Magnetic
Bearing Subject to Voltage Saturation, IEEE Tra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18
(1) pp. 164-169.
9. Du, H., Zhang, N., 2009, Fuzzy Control for Nonlinear Uncertain Electrohydraulic
Active Suspensions with Input Constraint,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17(2),
343-356.
10. Hoang, N., Zhang, N., Du, H., 2009, A dynamic absorber with a soft 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 for powertrain vibration suppression,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18,
074009.
11. Gao, W., Zhang, N. and Ji, J.C., 2009, A new method for random vibration analysis of
stochastic truss structures,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Vol 45(3), 190-199.
12. Du, H., Zhang, N., Lam, J., 2008, Parameter-dependent Input-delayed Control of
Uncertain Vehicle Suspension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s, 317, 537-556.
13. Zhang, N., Dong, G.M., Du, H., 2007, Investigation into Untripped Rollover of Light
Vehicles in the Modified Fishhook and the Sine Maneuvers, Part I: Vehicle Modelling,
Roll and Yaw Instability,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46(4), pp. 271-293.
14. Crowther, A.R., Singh, R., Zhang, N., Chapman, C., 2007, Impulsive response of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clearances: formulation,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Vol. 306 (3-5), pp. 444-466.
15. Du, H., Zhang, N, 2007, H-Infinite control of active vehicle suspensions with actuator
time delay,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Vol. 301(1-2), pp. 236-252.

已授权的国际发明专利
中国发明专利,200880024877.7,互联悬架系统(INTERCONNECTED SUSPENSION
SYSTEMS), 2011年10月授权,发明人:张农(Nong Zhang)
中国发明专利,201110436453,重型卡车按需主动防侧翻液压内联悬架系统, 2012
年6月授权,发明人:韩旭;张农;张志勇;丁飞(湖南大学)
中国发明专利,201210143297.8,一种用于电动车的三离合变速器装置及电动车,
2012年9月授权,发明人:朱波,詹文章,张农,魏跃远,柯南极(北京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指导成就
作为主要导师指导的已获学位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和访问学者
悉尼科技大学毕业博士:12 人
悉尼科技大学毕业硕士:7 人
悉尼科技大学全职工作过一年以上的博士后:12 人
悉尼科技大学访问工作过一年以上的访问学者:6 人

国际学术组织或国内重要学术组织任职情况
2010—至今 动力传动系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wertrains)国际学术期刊副主编
2010—至今 车辆性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Performance)国际学术期刊
副主编
2009—至今 中国机械工程前沿(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国际
学术期刊编委
2012—至今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悬架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2003—至今 选任亚太振动会议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每两年开一次)
2008—至今 国际机器原理与机构学联合会(IFTOMM)运输机器技术委员会委员
2009—至今 澳大利亚第6 届应用力学大会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每三年开一次)
2010 代表国际机器原理与机构学联合会运输机器技术委员会主办混合动力
车辆动力推进系统的国际研讨会(July, 2010, Sydney, Australia)
2007 在第12 次亚太振动国际会议上应邀作了在机械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领
域的工程教育论坛报告,并主持了该大会论坛的讨论。
2005 在第11 次亚太振动国际会议上应邀作大会报告(keynote speech):具
有变系统参数和多种非线性的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动态特性。
2003 任第10 次亚太振动国际会议大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The 10th APVC,
12-14 November 2003, Gold Coast, Queensland, Australia)

获得的主要学术奖励
2004—至今 当选为澳大利亚汽车工程师协会资深会员(Fellow)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湖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杨易

  
个人简介
姓名:杨易
职称:副教授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邮编:410082
邮件:yangyi66mail@163.com

学习及工作经历
2001年09月-2003年03月湖南大学机电工程系,获硕士学位
2003年04月-2007年03月湖南大学车辆工程系,获博士学位
2007年04月-2008年03月湖南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讲师
2009年03月-2011年11月长丰集团博士工作站从事研究工作
2008年04月-至今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教授

研究领域
专业领域:车辆工程、系统动力学
主要研究方向:汽车空气动力学、汽车系统动力学

奖励与荣誉
2013年,获湖南大学长丰优秀教师奖
2012年,获湖南大学长丰突出贡献奖

近五年承担的科研项目
1、非光滑车身表面气动减阻机理与优化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2014.01-2018.12,负责人
2、仿生非光滑车身表面气动减阻机理与优化方法研究,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01-2014.12,负责人
3、纯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的变速控制和产业开发,湖南省人事厅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03-2012.12,负责人

近五年学术成果
获得发明专利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和接收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0余篇,近年发表的部分论文:
1.车身非光滑表面位置对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EI)
2.车身非光滑表面组合布置对气动特性影响分析.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EI)
3.基于气动升力的汽车底部流场改进.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EI)
4.基于近似模型的可变后扰流器气动优化.中国公路学报.2012(EI)
5.车尾凹坑非光滑表面气动减阻分析与优化设计.中国机械工程,2013,(EI)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