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吴佑寿

  

姓名:

  

吴佑寿
性别:

  

出生年月:

  

1925-7-0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所在院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职称:

  

院士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
研究领域:

  

数字通信与数据传输、教学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吴佑寿院士生于1925年7月, 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其后留校工作,现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西南科技大学名誉校长。曾任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信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等职。吴教授积极参加电子和信息系统领域的学术活动,是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会员,IEEE高级会员,URSI"信号与系统"学会理事;他是亚太神经网络联合会(APNNA)创始人之一,并曾任1995-96年度主席。
吴佑寿院士作为电子学会和电子工程系教育家,为我国数字通信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数字通信与数据传输、教学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
获得奖项
研究成果获得多次奖励,包括:(1)1958年在中国首次制成一套实验性8路PCM电话终端机,(2)SCA系列设备,用于60年代我国发射第一颗卫星的遥测数据传输,(3)TJ82图象计算机,(4)1985年制成能识别6765个汉字的汉字识别系统,(5)THOCR高性能多字体汉字识别系统,这种系统已广泛用于把汉字自动输入计算机。
著作及论文
已出版专业书籍五本,学术论文约90篇,近期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字符识别和高空平台通信。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顾朝林

  

姓名:

  

顾朝林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所在院系:

  

建筑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研究领域:

  

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Urban China Network 成员。曾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国际杂志编委,《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地球科学进展》、《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华中建筑》等杂志编委。
学习工作经历:
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分别于己于1982年获理学学士、1984年获理学硕士、1987年获理学博士
1988-8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1989年聘为副研究员,1993年聘为研究员,199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1989-2005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城市与人文地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城市规划院院长等职务
2006年10月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专业研究领域: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

  

获得奖项

   1989年 中国科学院授予首届青年科学家奖称号。1995年 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证书编号:95Z-3-015-01)。1996年 民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排名第五)(证书编号:96001-5)。1997年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排名第五,证书编号:19-3-004-05):中国设市于测与规划。1999年 江苏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证书编号:060004):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1999年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获得者。2000年 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获得者。2000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著作及论文
2006年主要论著
1. Urban poverty in the transitional economy: a case of Nanjing, China,Habitat International,2006,Vol 30/1 pp 1-26
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15卷第6期第771-775页
3. 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空间构建,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15卷第6期第787-791页
4. 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城市规划,2006年3月第30卷第3期第26-31页。
5. 中国新城市贫困研究,社科研究,2006年11月,总第45期,第55-63页。
承担项目
主持多项重点研究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与机理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高技术区激发与演化机理研究、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地理研究、西部城市化模式研究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项目:开发区类型与调整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国家2020年城镇体系规划框架、国内外都市圈和城市群规划理论方法与案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布局规划研究。中国科学院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地理研究、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城市与区域规划数学模型系统,中国科学院留学基金项目:中国高技术区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教育部社科基地项目:传统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机理研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计划项目: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和生产分工政策研究。建设部研究项目: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民政部研究项目: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博士后基金项目: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研究。此外,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经济人口集聚与扩散机制和调控研究、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研究。
主持多项区域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如哈尔滨都市圈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家发改委)、辽中城市群、盐城沿海开发战略等区域规划,南京江北、南昌、哈尔滨、合肥、石家庄、莆田、彭州、康平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哈尔滨、宁德、莆田、濉宁、福安、太湖等城市总体规划,三明、柳州、莆田、龙岩、福安、濉宁等城镇体系规划,石家庄、常州等城市产业布局规划,以及哈尔滨松北分区规划、老子山风景区规划和沈阳、汕头、温州等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域研究。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饶子和

  

姓名:

  

饶子和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所在院系:

  

理学院
职称:

  

院士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70203原子与分子物理
研究领域:

  

重大疾病或重要生理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功能以及蛋白质工程与创新药物的研究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饶子和,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江苏南京人,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墨尔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与重大疾病或重要生理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功能以及蛋白质工程与创新药物的研究。他在《Nature》上发表了艾滋病毒基质蛋白SIV-MA的晶体结构,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装配模型;在《Cell》上发表了Human FIX EGF-like Domain与Ca++结合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分子的生物学机理;在《JBC》上发表了IgA受体-CD89的晶体结构研究成果并获得该期的封面;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饶子和研究组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论文发表在《PNAS》上。
饶子和教授目前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分子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晶体学会常务理事兼生物大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作为组长或成员参加了国家973、863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重大科学基金的立项和评审工作;多次应邀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近三年以来,饶子和教授还作为主席成功地组织了第一、二、三届清华蛋白质科学国际会议。
获得奖项
饶子和教授于1999年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作及论文
迄今,他的研究组已系统地表达出200多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在包括Cell, Nature, PNAS,JMB, JBC, JAC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9篇。
承担项目
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承担并主持了包括国家973、863、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方岱宁

  

姓名:

  

方岱宁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所在院系:

  

航天航空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80102固体力学
研究领域:

  

电磁固体力学和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先进材料的多功能设计与强韧化原理; 微纳米力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研究领域:
负责和承担国家973项目和国防973项目、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中德国际合作基金项目等。 主要研究电磁固体力学和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先进材料的多功能设计与强韧化原理;微纳米力学。
教学工作:
1、研究生课程:实验固体力学
2、研究生课程:智能材料力学
3、本科生课程:复合材料力学
4、本科生课程:力学概论
5、本科生课程:材料力学
获得奖项

   获奖和专利:
(1)2002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铁电陶瓷的力电耦合失效与本构关系》。
(2)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铁电陶瓷的力电耦合与本构关系》。
(3)卧式力磁耦合机械加载与测量系统,专利受理号:200410042787.4, 2004。
(4)悬浮式低维材料静动态微力拉伸试验机,专利受理号:200510011828.8, 2005。

  

著作及论文
代表性论文和专著:
[1] Zhang Z. K., Fang D.N. and Soh A.K., A New Criterion for Domain Switching in Ferroelectric Materials, Mechanics of Materials, 2006, 38:25-32.
[2] Li Fa-Xin and Fang Dai-Ning, Effects of electr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poling approaches on the nonlinear compressive behavior of PZT ceramics, Acta Mater., 53 (9): 2665-2673, 2005.
[3] Fang Dai-Ning, Zhang Zhen-Ke, Soh Ai Kah, Lee Kwok Lun, Fracture criteria of piezoelectric ceramics with defects,Mechanics of Materials, 2004, 36(10): 917-928.
[4] Fang Daining, Liu Bin, SUN C.T., Fatigue Crack Growth in Ferroelectric Ceramics Driven by Alternating Electric Fields, J. Am. Ceram. Soc., 2004, 87(5): 840-846.
[5] Wan Y. P., Fang D. N. and Soh A. K., A Small-scale Magnetic-yielding Model For An Infinite Magnetostrictive Plane With A Crack-like Flaw, Inter. J. Solida Struc., 2004, 41(22-23): 6129-6146 .
[6] Feng Xue, Fang Dai-Ning, Hwang Keh-Chih, Wu Guang-Heng Ferroelastic properties of oriented TbxDy1-xFe2 polycrysta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3, 83(19): 3960-3962,
[7] Fang Daining,Jiang Bing and Hwang Keh-Chih A model for predicting effective properties of piezocomposites with non-piezoelectric inclusions, J. of Elasticity, 2001, 62: 95-118.
[8] Soh A. K., Fang Daining and Lee Kwok Lun, Analysis of a bi-piezoelectric ceramic layer with an interfacial crack subjected to anti-plane shear and in-plane electric loading, 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A, 2000, 19: 961-977.
[9] Lu W., Fang Daining and Hwang Keh-Chih, Nonlinear Electric-mechanical Behavior and Micormechanics Modeling of Ferroelectric Domain Evolution, Acta Mater., 1999, 47(10): 2913-2926.
[10] Fang Daining, Lu W., Inoue T. and Hwang Keh-Chih, Stress-strain relation of CuAlNi SMA single crystal under biaxial loading – constitutive model and experiments. Acta Mater., 1999, 47(1): 269-280.
[11] Fang Daining and Li C. Q. Nonlinear electric-mechanical behavior of a soft PZT-51 ferroelectric ceramic,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1999, 34: 4001-4010.
[12] Jiang Bing, Fang Daining and Hwang Keh-Chih, A unified model for the multiphase piezocomposites with ellipsoidal inclusions. Inter. J.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1999, 36(18): 2707-2733.
[13] Chen Xi, Fang Daining and Hwang Keh-Chih, Micromechanics simulation of ferroelectric polarization switching. Acta Materialia. 1997, 45(8): 3181-3189.
[14] Chen Xi, Fang Daining and Hwang Keh-Chih, A mesoscopic model of constitutive behavior of monocrystalline ferroelectrics.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1997, 6(2): 145-151.
[15] Fang Daining, Qi H., Yao Zhenhan, Numerical Analysis of Crack Propagation in Piezoelectric Ceramics. Fatigue, Frac. Eng. Mater. Struc., 1998, 21:1371-1380.
[16] 中国科协第7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方岱宁、何小元、谢惠民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承担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机敏铁磁材料的变形与断裂,2001-2004。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机敏介电材料与微电力构件的变形与断裂研究,2001-2004。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固体电磁介质力学及其应用,2002.1-2004.12。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微/纳米尺度力学与智能材料的力学,2002.1-2004.12。
[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多层次结构和性能研究,2003.11-2008.12。
[6]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微/纳米力学与智能材料/结构力学及可靠性,2003-2005。
[7] 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项目,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f fatigue crack growth in ferroelectrics under cyclic electromechanical loading,2003-2004。
[8] 国家 973项目,高吸能复合材料抗冲击与低速冲击界面力学, 2003-2008。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机翼机身轻质点阵材料的设计分析,2004-2006。
[10] NSFC海外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航天航空机电材料与结构的设计,2004-2006。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新型材料的力学问题,2004-2006。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微/纳米尺度力学与智能材料的力学,2005-2007。
[13]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铁电材料的电致疲劳断裂研究,2005-2007。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仪器设备研制和改造、新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基金,电-磁-热-力耦合加载与自动测量系统,2006-2008。
[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空天飞行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中的重点项目,非烧蚀防热机理与材料的设计、制备和表征,2006-2008。
[16] 国家973项目,超轻多孔结构创新构型的多功能化基础研究,2006-2010。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