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周炳琨

  

姓名:

  

周炳琨
性别:

  

出生年月:

  

1936-0-0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所在院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职称:

  

院士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80300光学工程
研究领域:

  

激光和光电子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周炳琨, 193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并留校任教。1960-1962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进修。1983-1984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系进修并任访问教授。从1958至今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他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士。美国光学学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美国IEEE,LEOS和SPIE学会会员。
1987-1996年5月曾任国家863计划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专家组组长和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主任。曾任国际会议 CLEO\'94和CLEO/Pacific Rim\'95和2001节目委员会委员。
周炳琨教授从事激光和光电子学研究与教学已40年。1984年率先研制出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激光器。他和他领导的研究集体在单模窄线宽, 可调谐,稳频外腔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倍频绿光激光器,光纤环行腔及其应用,光纤放大器与激光器,光纤高温传感器,单晶光纤生长与器件和DWDM光纤传输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
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激光物理和器件, 半导体激光及其应用, 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激光器,高性能光纤放大器与激光器,波分复用光网络及光开关与交换。
获得奖项
获国家级和部委奖11项,专利十余项。主编激光原理,获国家优秀教材奖。
著作及论文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张国刚

  

姓名:

  

张国刚
性别:

  

出生年月:

  

1956-0-0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所在院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60106中国古代史
研究领域:

  

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史学理论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张国刚,男,1956年生,安徽安庆人。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历任南开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历史系副主任、主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学会副会长。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和清华大学985百人计划(2003)。
张国刚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史学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隋唐史、欧洲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诣颇深,成就斐然。

  

著作及论文
专著与编辑
1、《唐代官制》(独著),14万字,三秦出版社,1987年4月
2、《唐代藩镇研究》(独著),17万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
3、《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独著),25万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
4、《中国历史·隋唐宋卷》(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总主编张岂之),47万字,第一主编并主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繁体字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7月
5、《佛学与隋唐社会》(独著),29万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6、《中国中古史论集》(主编),43万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7、《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主编),33万字,三联书店(北京)2004年4月
论文
1、《唐代监军制度考论》,《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
2、《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
3、《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4、《唐代的健儿制》,《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
5、《唐代团结兵问题辨析》,《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6、《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7、《唐代进奏院考略》,《文史》第18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8、《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文史》第28辑 中华书局1987年版
9、《唐代阶官与职事官的阶官化》,《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3期
10、《唐代世俗家庭的宗教生活》,《中华文史论丛》1999年第3期
11、《关于唐代府兵制的几个问题》,《文史》第60辑,2002年8月
12、《藩镇割据与唐代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
13、《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文书的研究》,《学术月刊》1986年第7期
14、《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学术月刊》1989年第5期
15、《武则天废监军制辨误》,《南开学报》1980年第6期
16、《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南开学报》1982年第6期
17、《〈隋书〉、两〈唐书〉百(职)官志校读拾零》,《南开学报》1985年第2期
18.《关于唐代兵募制度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1988年第1期
19.《唐代禁卫军考略》,《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
20.《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
21.《唐代防丁考述》,台北,《大陆杂志》第83卷第2期,1991年
22.《唐节度使始置年代考订》,《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1年第1期
23.《读史札记》,《南开史学》1982年第2期
24.《李世民》,《历史教学》1982年第7期
25.《唐代的官署钱与五代的台省礼钱》,《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3期
26.《唐代官制法律辞条选释》,《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4期
27.《中国历代官制讲座(隋唐五代)》,《文史知识》1985年第6-9,11-12期连载
28.《邸报并非古代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4月21日
29.《唐代藩镇的历史真相》,《文史知识》1986年第9期
30.《府兵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I),1992年版
31.《唐玄宗的道路》,《文史知识》1983年第8期
32.《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讨论会综述》《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
33.《一九八三年的隋唐五代史研究》,杨志玖、张国刚,《中国历史年鉴》(1984)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4.《中兴贤相裴度》,《文史知识》1984年第8期;《中华人物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
35.《关于唐代地主阶级的几个问题》,张国刚、叶振华,《中国古代地主阶级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6.《试论唐代藩镇的类型划分与动乱特点——兼论河朔长期割据的原因》,《研究生论文选》(中国历史分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7.《〈新唐书〉百官志关于禁卫军的几点错误记载》,《古籍整理与出版通讯》第145期,中华书局
38.《〈唐书〉校读偶拾》,《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87年第2期
39.《唐代的蕃兵》,杨志玖、张国刚,《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0.《唐代藩镇的军事体制》,《晋阳学刊》1990年第4期
41.《唐代藩镇行营制度考》,《中国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版
42.《唐代的神策军》,《春史卞麟锡教授还历纪念唐史论丛》,(韩)庆北大丘图书,1995年5月
43.《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敦煌经卷小记》,张国刚、荣新江,《祝贺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中国古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44.《试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意蕴及其衍生背景》(合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45.《佛教与中古民众的宗教生活》,《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
46.《北魏东阳王元太荣事迹疏证》,《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47.《墓志所见唐代妇女生活探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48.《敦煌文献与中古社会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6月23日历史周刊
49.《唐代家庭与家族关系的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2001年6月
50.《唐代藩镇军事制度的几个问题》,《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51.《唐末藩镇的兼并》,张国刚、何灿浩,《庆祝何兹全教授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9月
52、《隋唐佛教通俗文献与民间信仰》,《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
53.《2001年唐代研究概述》,张国刚、夏炎,《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
54.《〈太平广记〉所见中古民众的佛教信仰》,《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纪念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55.《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56.《从〈福田经变〉看唐代佛教的社会救助事业》,《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
57、《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光明日报》2003年8月5日
58、《佛教的世俗化与民间的佛教结社》,收入《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59、《唐代中央军事决策与军队领导体制论略》,《南开学报》2004年第1期
60、《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收入《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三联书店2004年第4期。
承担项目
曾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八五青年项目德语国家汉学史、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项目中西文明的碰撞、天津市九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教育部九五重大课题项目中国家庭史、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重点项目中西早期交往与欧洲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理解(16-18世纪)、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中德文化交流史等项目的研究。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冯西桥

  

姓名:

  

冯西桥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所在院系:

  

航天航空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80102固体力学
研究领域:

  

微/纳米力学,断裂力学与本构理论,生物力学与仿生力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个人简历:
1968年生。1990.7、1991.7和1995.3先后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6-1997.6,在清华大学任博士后。1997.8-1999.5,在德国Darmstadt技术大学和荷兰Delft工业大学任洪堡研究员;1999.6-2001.7,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01.8-至今,在清华大学任教授。此外,还曾在美国UIUC大学、德国Max- Planck金属研究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开展访问研究。已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2部。
研究领域: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微/纳米力学,生物力学与仿生力学,细观损伤与断裂力学,复合材料细观力学。
提出了微裂纹扩展区(DMG)的损伤描述新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关于脆性和准脆性材料的细观损伤力学模型——DMG模型。发展了一种大量微裂纹相互作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并应用于脆性材料的有效模量、强度和破坏过程的模拟。
对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和聚合物/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等进行了宏微观力学研究,揭示了影响其宏观有效性质的微观物理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
从力学和物理角度研究了生产SOI的智能切削(Smart-Cut)技术的工艺过程。
建立了弹塑性结构中塑性安定与材料损伤之间的联系,给出了损伤上限和安定载荷下限的数学规划算法。
获得奖项
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1999)、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2000)、联邦德国洪堡奖学金(1997)、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1995)、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6)等奖励。
著作及论文
成果及论著:
余寿文, 冯西桥,损伤力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冯西桥, 余寿文, 准脆性材料细观损伤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X. Q. Feng, J. Y. Li and S. W. Yu, A simpl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interaction of numerous microcrack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t. J. Solids and Structures, 2003, 40(2), 447-464.
X. Q. Feng and S. W. Yu, Damage and shakedown analysis of structures with strain-hardening, Int. J. Plasticity, 1995, 11(2), pp. 237-249.
B. Gu, S. W. Yu and X. Q. Feng, Transient response of an interface crack between dissimilar piezoelectric layers under mechanical impa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2002, Vol. 39, No. 7, pp. 1743-1756.
X. Q. Feng, On estimation methods for effective moduli of microcracked solids, 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 2001, Vol. 71, No. 8, pp. 537-548.
C. W. Nan, M. Li, X. Q. Feng and S. W. Yu, Possible giant magnetoelectric effect of ferromagnetic rare-earth-iron-alloys-filled ferroelectric polym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1, Vol. 78 No. 17, pp. 2527-2529.
M. van Es, X. Q. Feng, J. van Turnhout and E. van der Giessen, Comparing polymer-clay nanocomposites with conventional composites using composite modelling, In: Specialty Polymer Additives -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S. Al-Malaika, A. Golovoy and C.A. Wilkie), Blackwell Science, Oxford, 2001, pp. 391-413.
X. Q. Feng and D. Gross, Three-dimensional micromechanical model for quasi-brittle solids with residual strains under tension, Int. J. Damage Mechanics, 2000, Vol. 9, No. 1, pp.79-110.
X. Q. Feng and X. S. Liu, On shakedown of three-dimensional elastoplastic strain-hardening structures, Int. J. Plasticity, 1996, Vol.12, No.10, pp.1241-1256.
X. Q. Feng and S. W. Yu, 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of tensile response of elastic-brittle materials, Int. J. Solids and Structures, 1995, Vol.32, No.22, pp.3359-3374.
S. W. Yu and X. Q. Feng, A micromechanics-based model for microcrack-weakened brittle solids,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995, Vol.20, No.1, pp.59-76.
承担项目
科研项目: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纳米复合材料的宏微观力学;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项目先进纳米复合材料的跨尺度力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微观尺度断裂的虚内键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微/纳米尺度力学与智能材料力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交织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研究,等。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顾秉林

  

姓名:

  

顾秉林
性别:

  

出生年月:

  

1945-0-0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所在院系:

  

理学院
职称:

  

院士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70205凝聚态物理
研究领域:

  

功能材料的组分、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和材料的微观设计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顾秉林( 1945 -- ),吉林德惠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
1965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1970年大学毕业并留校工作。 1973年3月—1975年7月及1978年1月—1979年11月,先后在清华大学固体物理研究班学习。1979年赴丹麦Aarhus大学学习, 1982年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美国Notre Dame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高访学者,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3月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2001年3月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2003年4月任清华大学校长。目前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物理学与天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体视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凝聚态物理方向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对低维和纳米量子结构的电子性质、输运行为和相关器件应用作出了系统研究,揭示了量子点、碳纳米管、原子团簇及团簇组装材料的一些新特性,阐明了力学形变导致的纳米管中金属-半导体相变的物理机制及其在纳米器件中的可能应用。长期从事功能材料的组分、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和材料的微观设计,系统地研究了多元III-V族半导体合金的电子结构和相变,发展了处理其生长动力学过程的模型,探讨了该体系有序化结构类型及形成条件。系统研究了弛豫铁电体的材料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给出了弛豫铁电体有序的判据,提出八势阱有序-无序铁电模型,研究了其介电、极化及场致相变的微观机制,发现铁电调制结构中存在不寻常的电力学响应行为。
获得奖项
曾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2)、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0)、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0)、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1994,1990,1988),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2),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1998),日本东北大学首届鲁迅奖(2004)等多项奖励。
著作及论文
近期代表性论文:
1. Jun-Qiang Lu, Jian Wu, Wenhui Duan, and Bing-Lin Gu Effects of finite deformed length in carbon nanotub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4, 4203 (2004).
2. Jun-Qiang Lu, Jian Wu, Wenhui Duan, Feng Liu, Bang-Fen Zhu, and Bing-Lin Gu Metal-to-semiconductor transition in squashed armchair carbon nanotub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0, 156601 (2003).
3. Ningdong Huang, Zhirong Liu, Zhongqing Wu, Jian Wu, Wenhui Duan, and Bing-Lin Gu Huge enhancement of electromechanical responses in compositionally modulated Pb(Zr1-xTix)O3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1, 067602 (2003).
4. Gang Zhang, Wenhui Duan, and Bing-Lin Gu Effect of substitutional atoms in the tip on field-emission properties of capped carbon nanotub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0, 2589 (2002).
5. Gang Zhou, Wenhui Duan, and Bing-Lin Gu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field-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open-end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7, 095504 (2001).
6. Zhi-Rong Liu, Bing-Lin Gu, and Xiao-Wen Zhang Eight-potential-well order-disorder ferroelectric model and effects of random field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77, 3447 (2000).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