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吴智深

  
吴智深,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东南大学校长特别助理,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土建交通学部委员,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会副主席、学科带头人、学术委员会主任。

1961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分别于1983年和1986年获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年3月获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历任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助教、国立埼玉大学讲师和副教授、国立茨城大学副教授,并于1992-1993年在国立名古屋大学任职的同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西北大学工作。2002年起任国立茨城大学教授,成为该国立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现任茨城大学工学部都市系统工学科学科长、智能结构及保障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以及国内外多所大学的客座或兼任教授。2002年获得中科院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类),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类),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9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2010年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011年入选南京市紫金人才计划,201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
吴智深教授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纤维复合材料、光纤传感技术、智能材料及结构、结构工程、城市安全及节能工程及系统等,并在以上各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在日本和国内曾主持各类重大、国家级项目及人才基金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00余篇(其中近150篇论文被SCI收录),国际会议论文300余篇(其中主题和特邀报告50余篇),不少文章保持着高引用率,总引次数名列相关领域国际前茅,著书6册、申请及获得国内外专利60余项(已授权23项)。获得获1990年日本土木学会论文奖、2005年度日本复合材料学会技术奖、2007年中冶集团科学技术特等奖、2009年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年度人物奖(2009SHMPersonoftheYearAward)、2011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智深教授积极活跃在国际学术界,先后被选为国际建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学会(IIFC:Int.InstituteforFRPinConstruction),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结构学会(ISHMII:Int.SocietyforStructuralHealthMonitoringofIntelligentInfrastructure)、日本土木学会等学会会士。担任Int.JournalofSustainableMaterialsandStructuralSystems(可持续材料及结构系统)主编和包括10种SCI检索期刊在内的学术期刊副主编、编委,IIFC副会长、日中环境能源技术交流机构理事长、ISHMII常务理事等相关国际学术团体的理事、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重要职务10余项,曾担任过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10次以上,被广泛邀请为各类国际会议的学术顾问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委员100余次。

吴智深教授在国外发展的同时还时刻心系祖国,多年来一直利用他在国际上的影响为祖国服务,无私地奉献于国家的科技发展并积极为我国培养学术接班人,平均每年在日本为国内培养博士1-2名,并接受了国内大量的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其他进修人员,同时还不断将国外的先进技术介绍到国内。应邀到北京参加建国50、53、60周年国庆观礼,出席北京2008奥运会闭幕式,列席中国科协第6和7届全国代表大会和政协第10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担任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特邀代表。现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青海省政府科技顾问,江苏海外侨务顾问,四川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侨界青年总会副会长,中国科协海智专家,海口市人民政府海外高级顾问,淮安市政府经济技术顾问,中国对外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高级顾问,中国新闻社理事会成员等。曾任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欧美同学会海外特邀理事,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等。在华人华侨社会,历任社会发展促进会会长,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会长,日本新华侨华人会会长(由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27个旅日华侨华人专业社团及地区新华侨华人联合会所组成的联合体),现任日本新华侨华人会名誉会长,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名誉会长,留日博士专家团团长,日本江苏发展促进会会长等。作为侨界领袖,在国外期间积极开展了各种为国服务工作,作为领军人长期开展了海外智力支援西部发展工作。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导介绍:穆保岗

  
姓名:穆保岗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岩土工程、地下结构

穆保岗,男,汉族,1974年生于河南邓州,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1.9-1995.7 东北大学 本科;1995.9-2001.4 东南大学硕士、博士;2001年4月留校任教。

主讲课程:《地下结构工程》,专业基础课,本科三年级下学期《桩基工程》专业选修课,本科四年级上学期

主编:逆作复合桩基技术规程》,建设部规程;《桩基工程》东南大学出版社。参编:《地下结构工程》,东南大学出版社,《建筑物加固与改造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吕志涛

  
吕志涛,1937年11月生,浙江新昌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教授会主席。1956年考入南京工学院(1988年复更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1961年本科毕业,并考取徐百川教授和丁大钧教授的研究生;1965年南京工学院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是混凝土结构。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著作8本。

曾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全国模范教师(2001)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00)等荣誉称号。

40多年来,为我国结构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完善了混凝土结构理论和计算方法,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设计和咨询过上百项预应力工程,如北京西客站、珠海海关大楼、珠海玻璃纤维厂及南京电视塔等结构工程。近10年来,对加气轻质混凝土板(ALC板)技术、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建筑(PPB)技术以及为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我国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开展了创新研究。

迄今,已培养博士生63名,硕士生66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先后被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江苏大学等10多所高校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导介绍:李爱群

  
姓名:李爱群性别:出生年月:1962年7月
职称:教授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抗风与隔震减振、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和既有建筑功能提升改造等方向的研究

李爱群,1962年7月生,籍贯湖南耒阳,生于安徽合肥;1992年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并获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土建交通学部委员、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会副主席,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0年5月至2009年11月 担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宝钢教育奖特等奖。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控制及健康监测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Journal of Asian Building and Engineering、建筑结构学报等8家期刊编委。

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抗风与隔震减振、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和既有建筑功能提升改造等方向的研究。完成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863高技术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已培养和正指导博士研究生30余人和硕士研究生40余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等科技奖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主编著作5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