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介绍:蒋奖

  

  

   姓名:蒋奖
职称:副教授
研究领域: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职业健康心理学。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工作场所排斥;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Email:jjiang#bnu.edu.cn

   学习经历

   2006年7 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1996年7 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3年7 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5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1998-2005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院讲师
1996-1998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助教

   教学工作

   心理咨询
人格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心理学(公共课)

   社会工作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

   科学研究

   北京市"蚁族"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010-2012)。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 D 类项目。主持。
权力的具身化:空间、重量感知与权力感的关系(2011-20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主持。
教师教育优质课程建设--心理咨询( 2009-2010)。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主持。
健康心理学(2010-2011)。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优质公共选修课程建设项目。主持。
心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2006-2008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主持。
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2006-2009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参加。

   培训交流

   2010年8 月8日- 2010年8 月26日 ,2010年暑期高级社会心理学研讨班
2009年6 月29日- 2009年7 月17日,2009 年暑期高级社会心理学研讨班
2007年10 月- 2008年9月,英国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访问学者

   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蒋奖,李幸路, 林丹瑚,王芳 . 证券从业人员工作要求、工作资源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 1), 122-124.
蒋奖,鲁峥嵘, 蒋苾菁,许燕.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 26(1 ),94-99.
郑芳芳,蒋奖 (通讯作者),李幸路,董娇,克燕南 . 工作狂问卷的初步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 18 ( 5 ): 562-564.
蒋奖,许燕,蒋苾菁,于生凯,郑芳芳.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PBI )的信效度研究.心理科学,2009, 32(1 ):193-196
蒋奖 ,丁朝蓬,段现丽.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给教师的建议.课程 ·教材· 教法,2009, 29(11): 76-81
耿静怡,周婵,贾晴, 蒋奖(通讯作者).大学生依恋模式与生活压力感、应对方式和负性情绪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 22 ( 5 ): 348 -352
蒋奖,许燕.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16 (6):642-645
蒋奖,许燕.罪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调查.中国特殊教育, 2007,( 5)(总第83 期):80-85
粱竹苑,许燕,蒋奖.决策中个体差异研究现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07 , 15 ( 4 ): 689-694
周婵,耿静怡,蒋奖(通讯作者),贾晴.应对策略在大学生依恋与负性情绪中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 15 ( 6 ): 588-591
张姝玥,许燕,蒋奖. Maslach 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在警察中的修订及应用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 20 ( 2 ): 85-88
蒋奖 ,许燕,粱竹苑等.反社会人格障碍研究进展.中国特殊教育,2006 ,5 (总第71 期):88-92
许燕,王芳,蒋奖 .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 32 ( 5 ): 7-11
张姝玥,许燕,蒋奖.警察的工作倦怠及与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和身心健康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 14 ( 4 ): 391-392 , 404
出版图书
蒋奖 ,许燕译。James Campbell Quick Lois E. Tetrick著。 职业健康心理学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月。
蒋奖 编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用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10 月。
蒋奖 参编。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培训教程。人民出版社, 2010 年4月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介绍:林丹华

  

  

   姓名:林丹华
职称:副教授 心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
研究领域:家庭婚姻治疗;健康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电 话:010-58805516
Email:danhualin#bnu.edu.cn

   学习经历

   (1)博士(2000年9月-200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导师:申继亮教授、方晓义教授
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方向:思维与认知发展
(2)硕士(1998年9月-2000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导师:方晓义教授
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方向:社会性发展
(3)本科(1989年9月-1993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

   教学工作

   健康心理学
心理咨询
家庭治疗
教育心理学

   社会工作

   工作经历
(1)心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2009年3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副教授(2006年7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3)讲师(2003年8月-2006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4)专业咨询员(1998年10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
(5)园长助理(1996年9月-1998年7月):总后六一幼儿园
(6)幼儿园教师(1993年7月-1996年7月):总后六一幼儿园
社会兼职
2006年至今: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理事
北京市教委德育处特聘专家

   科学研究

   一、主持的科研项目
1、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课题: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家庭复原力的特点及对其心理健康影响的追踪研究,2009.10-2012.10(主持) 项目批准号:CFA09083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转型期外来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2008-2010年(主持) 项目批准号:08CSH028
3、 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多部门和社会参与项目:女性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活动,2007年2月(主持) 项目批准号:2006-ZY-24
4、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子课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主持)
5、 2006年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项目:工读学校学生艾滋病综合预防干预模式探讨(主持)
6、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研究(主持) 项目批准号:06BDJY0017
7、 北京市团市委中少部委托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团队辅导员调查研究。(主持)
8、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干预及推广研究(主持)
二、参与的主要项目
1、2007年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资助项目:文化与年轻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研究。 (项目核心成员)
2、2005年美国NIH资助项目: 中国艾滋孤儿的心理社会需求:纵向评估。(项目核心成员)
3、2003年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干预及推广研究(项目核心成员)。 项目批准号:ABA03012。
4、 2003年美国NIH资助项目:社会歧视与流动人口心理健康(项目核心成员)。 项目批准号:1R21TW006375-01
5、 2003年美国NIH资助项目:中国年轻高危妇女STD/HIV预防研究(项目核心成员)。 项目批准号:NIH/OAR PSI 2004

   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I.发表的学术文章
Lin, D.,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X., Xu, X., Ma, L., Xia, C. (2010). Theory-based HIV-related sexual risk reduction prevention for Chinese female rural-to-urban migrants.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22(4), 344-355.
林丹华, 方晓义, Xiaoming, Li. 青少年吸毒行为预防干预研究述评及展望. 心理发展与教育, in press.
林丹华, 苏少冰, 胡伟, 何立群.工读学校和普通中学学生的毒品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in press.
林丹华, 范兴华, 方晓义, 谭卓智, 何立群, Xiaoming Li. (2010). 自我控制、同伴吸毒行为与态度与工读学校学生毒品使用行为的关系. 心理科学, 33(3):732-735.
林丹华, 范兴华, Xiaoming Li, 潘瑾. (2010). 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26(3):288-293.
林丹华, 马丽霞, 徐晓叶楠, 蔺秀云, 王芳. (2010) 年轻女性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2):183-186.
林丹华, 杨阿丽, 王芳, Xiaoming Li, 张琢诗. (2009). 工读学校学生的物质滥用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5(4):101-108.
林丹华, 陈晓晨, 翟冬梅. (2009). 中学团干部教师职业倦怠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7(4): 498—500.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蔺秀云. (2008). 年轻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歧视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5): 531-533.
李卓, 林丹华. (2009). 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分析——以山西太原的调查为例. 青年研究. 7: 8-15.
林丹华, Xiaoming Li, 方晓义, 冒荣. (2008). 父母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4(3): 36-42.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2008). 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 心理科学, 31(2): 304-308.
陈晓晨, 翟冬梅, 林丹华. (2008). 小学教师生活、工作满意度与职业枯竭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1): 98-100.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蔺秀云. (2007). 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社会适应比较.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1(6): 400-403.
方晓义,蔺秀云, 林丹华, 刘杨, 李晓铭. (2007). 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及其满意度对心身健康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1):31-34
林丹华, 申继亮. (2007). 挑战与希望并存:北京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6(3): 21-37.
林丹华, 申继亮. (2007). 北京市少先队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力和培训需求调查.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6(1):16-29.
Murnan, J., Sharma, M., Lin, D. (2007). Predicting childhood obesity prevention behaviors us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childre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26(1):73-84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2006). Social stigma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future research needs. World Health Population, 6:1-18
林丹华, 苏文亮, 邓林园, Xiaoming Li. (2006). 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2(4): 52-57.
林丹华, 方晓义, 蔺秀云, Xiaoming Li. (2006). 女性流动人口的流动性、抑郁情绪与烟酒使用行为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4(6): 614-616.
方晓义, 蔺秀云, 林丹华, 李晓铭, 邓林园. (2006). 保护动机对农村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预测. 心理学报, 38(6):877-885.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2006). 青少年吸烟者的吸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4(2): 121-123.
蔺秀云, 方晓义, 林丹华, 李晓铭, 苏文亮. (2006).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STD/HIV高危性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9(5):1206-1211.
Lin, D., Li, X., Yang, H., Fang, X., Stanton, B., Chen, X., et al. (2005). Alcohol intoxication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79(1):103-112.
林丹华,方晓义. (2005). 不同干预者在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干预活动中的作用. 心理科学, 28(3):702-705.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2005).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述评.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4):122-127.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刘惠. (2005).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中国艾滋病性病, 11(2):158-160.
林丹华. (2005). 年轻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与预防干预. 心理发展与教育, 增刊:99-105.
方晓义, 林丹华, 李晓铭. (2005). 社会环境危险性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1):57-63.
方晓义, 夏翠翠, 林丹华, 黄丽娜. (2005). 母子性格、性格匹配与青少年期母子冲突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3):22-26.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苏立增. (2004). 年轻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20(4):49-55.
Chen, X.,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Cole, M., et al. (2004).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Beijing, China. Preventive Medicine, 39:666-673.
Li, X., Fang, X., Lin, D., Mao, R., Wang, J., Cottrell, L., et al. (2004). HIV/STD ris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16(6):538-556.
Yang, H.,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Mao, R., et al. (2004).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HIV/STD prevention activities among Chinese rural-to-urban migrant.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16(6):557-570.
Chen, X., Fang, X., Li, X., Stanton, B., Lin, D. (2005). Stay Away from Tobacco: A pilot trial of a school-based adolescent smoking prevention in Beijing, China. Nicotine Tobacco Research, Accepted.
方晓义, 林丹华, 孙莉, 房超. (2004). 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8-22.
范兴华, 方晓义, 林丹华. (2004). 大学生友伴选择标准及其友伴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46-50.
方晓义, 林丹华. (2004).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研究. 心理学报. 35(3):379-386.
林丹华, 方晓义. (2003). 青少年个性特征、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1):31-36.
II.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
Lin, D., Li, X., Fang, X., Lin, X. (2009, June). Effectiveness of a theory-based HIV-related sexual risk-reduction prevention for female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Beijing, China :a pilot study. Special session on health psychology of I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Lin, D., Li, X., Fang, X., Lin, X. (2008, August). Condom use perception and Condom use intention among female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Beijing, China. XVI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Mexico City, Mexico.
Lin, D., Li, X., Fan, X., Fang, X. (2008, July). The prevalent of Child Sexual Abus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risky behaviors among rural adolescent in Hunan, China. XXIX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Berlin, German.
Lin, D., Li, X., Fang, X. (2008, May). Sex under influence of alcohol and other risky behaviors among institutionized drug users in China. XVI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Research, San Francisco, USA.
Lin, D., Li, X., Fan, X., Fang, X. (2007,M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separation and problem behaviors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th Annual Conference, Washington, USA.
Lin, D., Li, X., Fang, X. (2006,July). Substance use and HIV-related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Guangxi, China. XV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Toronto,Canada.
Lin, D., Fang, X.,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eaders on Preventing Adolescents’ Smoking Behavior. Paper presented at XXVI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Beijing,China, August 8-11,2004
Lin, D., Li, X., Fang, X. (2004).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 Social Environment risk, Smoking Perception and Smoking Behavior. Paper presented at XVIII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tudy of Behavior Development,Gent,Belgium.
Lin, D., Li, X., Fang, X., Wang, J., Mao, R., Yang, H., et al. (2004, July).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you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bstract # TuPeC4778]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Li, X., Fang, X., Lin, D., Mao, R., Wang, J., Yang, H,. et al. (2004,July). Mobility and HIV/STD ris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bstract# C10463].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Liu, H.,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Mao, R., et al. (2004, July). The relationship of HIV-related stigma with HIV risk behaviors and preventive practices among Chinese rural-to-urban migrants.[Abstract# WePeE6881]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Hong, Y., Li, X., Stanton, B., Lin, D., Fang, X., Wang, J., et al. (2004, July). Misperception, Fear and Discrimina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AIDS-related Stigma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bstract# D12145].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Fang, X., Yang, H., Li, X., Stanton, B., Lin, D., Mao, R., et al. (2004,July).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HIV/STD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ctivities among Chinese rural-to-urban migrants. [Abstract# TuPeC4806].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Yang. H.,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Chen, X., et al. (2004,July). HIV-related risk behavior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related to commercial sex among female migrants in China, [Abstract# WePeC6203].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出版图书
著作(译著):
林丹华, 周司丽译. (2008). 我好—你好: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林丹华主讲. (2008).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林丹华点评. (2007). 健康心理学新进展.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林丹华等译. (2005). 家庭治疗基础.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林丹华等编著. (2003). 小学生成长导航(小一——小六,共12册,上).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林丹华等编著. (2004). 小学生成长导航(小一——小六,共12册,下).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荣誉奖励

   (1) 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方晓义,林丹华) 2006年12月
(2) 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2010年7月
(3) 2008-2009学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工作干部,2009年12月
(4) 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优秀工作者,2009年10月
(5)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7月
(6) 北京师范大学抗震救灾优秀工作者,2008年11月
(7)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2004年12月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介绍:陈英和

  

  

   姓名:陈英和
职称:教授 心理学院学位分会主席
研究领域:认知发展,近几年的研究兴趣主要为儿童数认知与工作记忆的关系、元认知的发展、儿童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电 话:010-58806040
Email:yinghechen#263.net

   学习经历

   1992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学位
1985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学位
1982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学位

   工作经历

   1997-现在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所 教授
1992-1997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所 副教授
1987-1992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所 讲师
1985-1987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所 助教

   教学工作

   发展心理学 (本科生)
儿童认知与情绪(本科生)
认知发展 (硕士研究生)
认知展理论及研究前沿(博士研究生)

   社会工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发展研究所副主任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学位分会主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
《心理科学》编委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育部创新团队成员

   科学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素质教育中儿童青少年元认知发展和作用的心理机制及促进研究, 2006-2009,主持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工作记忆对其数学认知加工影响的心理机制,2008.1-2010.12,主持人。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小学生科学探究教育中元认知的作用及培养,2007-2010,主持人。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北京市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和干预研究,2008-2011,主持人。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专项子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中的子课题:认知能力领域指标体系研讨、推理能力及关鍵环境变量测查工具编制,2007-2009,子项目主持人。

   培训交流

   1990-1991,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内容为访问学者(家庭教养与儿童发展)。
2008-2009,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系富布赖特项目高级研究学者(儿童情绪)。
2008-2009,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系富布赖特项目高级研究学者(儿童情绪)。

   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徐华、许洁虹、陈英和* ,非对称词和词汇性质对双语记忆表征的影响,心理科学,2009, 32(5),1064-1066 (CSSCI)
王晶、陈英和*、仲宁宁,小学儿童执行功能各成分的发展特点,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17(4 ),403-407(CSSCI)
王晶、肖兴荣、陈英和* ,幼儿前提反事实推理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 25(4):8-14(CSSCI)
李艳铃、陈英和*, 3-5岁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 ,25(2):1-7(CSSCI )
仲宁宁、陈英和*、张晓龙,儿童数学应用题表征水平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 2009,32(2 ):293-296(CSSCI)
林崇德,陈英和 ,中国心理学30年的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陈英和*、王明怡 ,儿童执行功能和算术认知策略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9,32(1):34-37. (CSSCI)
慕德芳,宋耀武 ,陈英和*,定向遗忘中提取抑制的机制:成功提取引起抑制 ,心理学报,2009年,第49 卷第1期,P26-34。( CSSCI)
陈英和*、王雨晴,幼儿元认知知识发展特点的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 (4):241~ 247(CSSCI)
王晶、陈英和*、齐琳,小学儿童执行功能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10-1,24-4( CSSCI)
慕德芳、陈英和*,提取诱发遗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进展, 2008-12,16-6(CSSCI )
李慧、陈英和*,在获得和失去情境中儿童风险决策的发展特点,心理科学, 2008-1-2,5(CSSCI )
黄大庆、陈蒲晶、陈英和* ,数学困难儿童解题策略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8,(9):57-61 页(CSSCI)
黄大庆、陈蒲晶、陈英和* ,研究生情绪调节的认知策略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 16卷,第4期,389 -391
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 ,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 16卷,第1期,26 -27(CSSCI)
仲宁宁、陈英和*、张璟,数学应用题心理表征的研究现状与动态,心理学探新, 2008年第1期,第28 卷(总第105期),39- 43页
黄大庆、张日昇、陈英和* ,高中生数学焦虑的结构和量表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 16卷,第2期,144 -145页(CSSCI)
王雨晴、陈英和*,幼儿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2008年3 月第31卷第2期(总第 172期),314-318 页。(幼儿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8,31(2):319-323 ,2008年9月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CSSCI)
王静、陈英和*,合作学习小组的认知风格对其问题解决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年第二期,第24卷,总第 93期,102-107页(CSSCI )
陈英和*、赵笑梅,类比问题解决的理论及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年第一期,总205期,50-56 页
王治国、陈英和*,阅读材料类型和难度对五年级儿童阅读策略的影响,心理科学, 2007年11月,30 卷第6期,1367-1371( CSSCI)
张晓龙、陈英和*,朋辈咨询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年176卷第9 期,48-52(CSSCI)
李慧、陈英和*,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适应阶段探析,中国教育学刊, 2007.6,17-20(CSSCI)
陈英和*、肖兴荣、王晶,幼儿反事实推理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心理科学, 2007年7月第30 卷,第4期,774-777页( CSSCI)
张晓龙、张日昇、陈英和* ,中学生数学焦虑、信念与成绩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13卷,3期,287-289 页(CSSCI)
王雨晴、陈英和*,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关系述评,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7,5(4),314~318 页(CSSCI)
赵笑梅、陈英和*,智力个体差异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07.3,451-457(CSSCI)
赵笑梅、陈英和*,学习能力、知识经验对儿童问题解决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3,20-26(CSSCI)
陈英和*、赵笑梅,智力测验的演变与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7.3.
陈英和*、赵笑梅,小学三 -五年级儿童类比推理问题解决及策略运用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 年2期,23卷 ,18-22(CSSCI)
耿柳娜、张鹏、陈英和*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 CSSCI).
陈英和*、王治国,口语报告法在阅读策略研究中的作用,心理科学, 2006.6.(CSSCI)
王明怡、陈英和*,工作记忆中央执行对儿童算术认知策略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4.(CSSCI)
陈英和*、赵笑梅,智力研究的新取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6.4.(CSSCI)
陈英和*、王雨晴、肖兴荣, 3-5岁幼儿元认知监控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1 (CSSCI)
陈英和*、李琳、尹称心,幼儿加减法运算中的策略发展特点,心理科学, 2006.3(CSSCI)
仲宁宁、陈英和*,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应用题表征策略差异比较,中国特殊教育, 2006.3.(CSSCI)
赵笑梅、陈英和*,认知发展领域的抑制研究,心理科学进展, 2006.2.(CSSCI)
陈英和*、王明怡,工作记忆广度对儿童算术认知策略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2.(CSSCI)
陈英和*、仲宁宁、赵宏,小学 2-4年级儿童数学应用题表征策略对其解决不规则问题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6. (CSSCI)
耿柳娜、陈英和*,数学知识类型在儿童认知策略发展中的作用,数学教育学报, 2005.4.
陈英和*、王明怡,工作记忆的贮存和加工:理论演变与新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6.
陈英和*、王治国,发展性阅读障碍的遗传基础,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4.(CSSCI)
陈英和*、赵笑梅,学习不良儿童的策略研究,心理科学进展, 2005.5.(CSSCI)
陈英和*,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年专刊(CSSCI)
耿柳娜、陈英和*,数学焦虑对儿童加减法认知策略选择和执行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4.(CSSCI)
陈英和*、崔艳丽、王雨晴,幼儿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及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 2005.3.(CSSCI)
王明怡、陈英和*,工作记忆成分与儿童算术认知,心理科学, 2005.3.(CSSCI)
陈英和*,一部特色鲜明立意新颖的学术著作,读《实验儿童心理学》感,应用心理学,2005,(4). (CSSCI)
陈英和*、耿柳娜,小学一 ~三年级儿童加减法策略选择的发展特点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 (CSSCI)
陈英和*、赵延芹、王明怡、张可娟,题目类型对加法认知策略选择影响的比较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1.(CSSCI)
胡清芬、陈英和、林崇德,因果判断中经验与共变信息的结合及各自作用,心理学报, 2005.2.(CSSCI)
陈英和*、赵延芹、张可娟、王明怡, 7-8岁数学学习困难与正常儿童加法策略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2004.11.(CSSCI)
王明怡、陈英和*,工作记忆容量与儿童算术认知加工,心理学探新, 2004.4.
陈英和*、仲宁宁、田国胜、王治国,小学 2~4年级儿童数学应用题表征策略差异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4.(CSSCI)
陈英和*、赵延芹、仲宁宁,关于小学儿童算术策略的理论和研究,心理科学, 2004.6.(CSSCI)
陈英和*,心理学词目研究的又一力作 _心理学大辞典_最新出版,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CSSCI )
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 ,3岁5岁儿童情绪能力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2.(CSSCI)
陈英和*、崔艳丽、耿柳娜,关于 "关系性攻击"研究的新进展,心理科学, 2004.3.(CSSCI)
陈英和*、耿柳娜,工作记忆与算术认知的研究现状与前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1.
陈英和*、仲宁宁、耿柳娜,关于数学应用题心理表征策略的新理论,心理科学, 2004.1.(CSSCI)
陈英和*、仲宁宁、赵延芹,数学应用题规则性研究的新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4.(CSSCI)
耿柳娜、陈英和*,数学认知模型评介 --加法事实存储与提取,心理科学,2003.2.( CSSCI)
陈英和*、耿柳娜,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研究的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
陈英和*、耿柳娜,数学焦虑研究的认知取向,心理科学, 2002.6.(CSSCI)
陈英和*、姚端维,虚误信念理解的研究视角及其机制分析,心理科学, 2001.6.(CSSCI)
陈英和*、姚端维、郭向和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3.(CSSCI)
陈英和*,儿童早期心理洞察力的发展─ -关于儿童社会认知的又一个研究方向,心理科学 ,1999.4.(CSSCI)
李淑湘、陈会昌、陈英和*,6-15 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心理学报,1997.1. (CSSCI)
刘玉新、陈英和*, 小学儿童合取概念的形成及其与元认知的关系,心理科学,1997.1. (CSSCI)
陈英和*、刘玉新,小学生形成合取概念的策略训练及其迁移效果 ,心理学报,1996.4.(CSSCI )
陈英和*,儿童社会认知的早期表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朱梅、陈英和*,7 -11岁儿童经济概念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3.( CSSCI)
陈英和*,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1.
陈英和*,关于婴儿期概念发生的研究方法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CSSCI)
陈英和*,关于个体概念学习和发展研究方法的评述,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4.(CSSCI )
陈英和*,关于儿童获得概念能力的培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3.(CSSCI)
陈英和*,儿童获得概念的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0.5.
陈英和*,儿童对时间序列理解能力的发展变化,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8.4.(CSSCI)
沈德立、傅安球、黄煜风、陈英和* ,儿童、青少年表情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1987.1.( CSSCI)
陈英和*,儿童对图画的理解,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7.3.(CSSCI)
陈英和*,幼儿对理解的的检验能力,.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1) (CSSCI).
陈英和*,儿童动机强度对其思维活动的影响初探,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5.3.(CSSCI)
lCamras,L.A.,Chen,Y.Culture,ethnicityandchildren'sfaciaexpressions:AstudyofEuropeanAmerican,mainlandChinese,ChineseAmerican,andadoptedChinesegirls.Emotion,2006,6(1) :103-114(SSCI)
LiH.,ChenY.LiX.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ldren'semotionacognitionandmaternaemotionafactors.(Abstract)InternationaJournaofPsychology,2004,39(5/6):135
ChenY.,CuiY.WangY.Theoryofmind,emotionunderstanding,aggression,andpeeracceptanceinpreschoolers.(Abstract)InternationaJournaofPsychology,2004,39(5/6):207
ChenY.,ZhaoY.,ZhongN.,YaoD.,GengL.Thestudyontheagecharacters,developmenttrendandsexdifferencesofpreschools'emotioncompetence.(Abstract)InternationaJournaofPsychology,2004,39(5/6):320
WangY.,ChenY.YaoD.Astudyofchildren'semotionaexpressiondevelopmentandrelationafactors.(Abstract)InternationaJournaofPsychology,2004,39(5/6):598
出版图书
陈英和,2009,《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译著),80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英和、辛自强,2002,《思维的奥秘》,18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英和,1996,《认知发展心理学》,29万字,浙江人民出版社
陈英和,1988,《儿童成长关键期》,15万字,明天出版社

   荣誉奖励

   2006年,教育部授予新世纪优秀人才
2005年,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2004年,朱智贤优秀著作奖。
2002年,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术专著:认知发展心理学)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介绍:陈宝国

  

  

   姓名:陈宝国
职称:教授
研究领域:汉语认知;第二语言语音、语义、语法的表征与加工过程;二语的习得;儿童语言发展与促进。
Email:chenbg#bnu.edu.cn

   学习经历

   1996年9月- 1999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 基础心理学专业 获博士学位。
1988年9月- 1991年7月 河北大学教育系 基础心理学专业 获硕士学位。
1984年9月-1988 年7月 河北大学教育系 教育学专业 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7年7 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6 月-2007年 6 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副教授。
1999年9 月-2001年 6 月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
1991年9 月-1996年 7 月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助教、讲师。

   教学工作

   主讲心理学院本科生"普通心理学";研究生"心理语言学"、"心理学概论"等课程。

   科学研究

   参与和主持的科研项目
汉语词义的信息加工过程与表征(1998-2001,自然科学基金)。
儿童语言发展及其神经机制(2000-2003,攀登计划子项目)。
汉英双语者语言表征及代码切换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2003-2005,自然科学基金)。
小学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2003-2005,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汉字形音义加工时间进程的研究(2004-2006,北京师范大学认知所青年教师基金)。
汉语儿童语言发展与促进(2002-2006,教育部文科基地项目)。
汉字习得年龄影响汉字加工的认知机制 (2010-2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汉英双语者第二语言语法加工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2011-20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培训交流

   2004 年10月-2005 年6月,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 LRDC)高级访问学者。

   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Li, Q. L., Bi, H. Y., Wei, T. Q. , Chen, B. G. (2011). Orthographic neighborhood size effect in Chinese character naming: Orthographic and phonological activations. Acta Psychologica, 136, 35-41.
Zhou, H. X., Chen, B. G., Yang, M. Y., Dunlap, S. (2010). Language Non-selective Access to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Evidence from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0, 2051-2066.
You, W. P., Chen, B. G., Dunlap, S. (2009). Frequency Trajectory Effects i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Evidence for the Arbitrary Mapping Hypothesis. Cognition, 110,39-50.
Chen, B. G., Dent, K. You, W. P., Wu, G. L. (2009). Age of acquisition affects early orthographic processing during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Acta Psychologica, 130, 196-203.
Chen, B. G., Ning, A. H., Bi, H. Y., Dunlap. S. (2008). Chinese subject-relative clauses are more difficult to process than the object-relative clauses. Acta Psychologica, 129, 61-65.
Chen, B. G., Zhou, H. X., Dunlap, S. Perfetti, C. A. (2007). Age of Acquisition Effects in Reading Chinese: Evidence in Favor of the Arbitrary Mapping Hypothesi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8(3): 499-516.
Chen, B. G. Liu, Y. Wang, L. X. Peng D.L. . Perfetti, C. A. (2007). The timing of graphic, phonological and semantic activation of high and low frequency Chinese character: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17(13), 62-70.
陈宝国,徐慧卉. (2010). 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句法歧义句加工的影响. 心理学报,42 (2), 185-192.
陈宝国,尤文平,张亚峰,刘文唤. (2010). 汉字早期字形加工阶段的习得年龄效应. 心理科学,33 (3), 726-728.
王瑞乐,李妮,陈宝国. (2010). 句子加工中的语义P600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 18(4), 545-552.
贾月芳,陈宝国. (2009). 双语跨语言的句法启动. 心理科学进展, 17(1), 56-63.
肖丽辉,罗倩,陈宝国,彭聃龄. (2009). 不同加工任务下情绪词的掩蔽重复启动效应. 心理科学,32(1) ,110-113.
陈宝国,高怡文. (2009). 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对第二语言语法加工的影响. 外语教学与研究,41 (1), 38-45.
陈宝国,高怡文. (2009). 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现象及其理论解释的新进展. 心理与行为研究,7 (1), 71-75.
郭晶晶,陈宝国. (2009). 汉、英句法结构的相似性对英语句法加工的影响. 心理科学,32(2) ,320-323.
陈宝国,陈雅丽. (2008). 小学儿童句法意识、语音意识与阅读理解成绩的关系. 心理科学,31(4), 892-895.
陈宝国,宁爱华. (2008). 汉语主语和宾语关系从句加工难度的比较. 应用心理学,1,29-34.
项玉,王立新,陈宝国,邹瑾. (2008). 孤独症者知觉信息加工理论评述. 中国特殊教育,3,31-36.
王立新,陈宝国 ,彭聃龄. (2007). 家中不同游戏情境中婴儿与父母交流行为的比较研究. 心理科学,30(3), 686-688.
陈宝国,尤文平 ,周会霞. (2007). 汉语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语义假设的证据. 心理学报,39(1), 9-17.
郭晶晶,陈宝国 . (2007). 浮现理论及其对第二语言获得年龄效应的新解释. 心理科学, 30(2), 500-503.
寇彧, 陈宝国(2007). 普通心理学"教学新探索. 高等理科教育. 1, 92-95.
陈雅丽,陈宝国 . (2006). 儿童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发展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1,53-59.
陈宝国,尤文平 ,王立新. (2006). 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研究进展. 心理科学, 6, 1515-1517.
陈宝国,王立新 ,彭聃龄. (2006). 高、低频汉字形音义激活的时间进程. 心理与行为研究, 4,252-257.
王立新, 陈宝国, 彭聃龄. (2005). 家庭游戏情境对父婴交流行为的影响. 心理科学,4, 830- 832.
陈宝国,周会霞 . (2005). 多义词意义间的联系程度对词汇判断时间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研究, 3, 214-218.
陈宝国, 宁爱华. (2005). 汉字识别中的同音字效应: 语音影响字形加工的证据. 心理学探新, 4: 35-40.
陈宝国. (2004). 双语双文教学促进学生智力、非智力发展的研究. 心理科学,1, 97-100.
陈宝国, 王立新, 王璐璐, 彭聃龄. (2004). 词汇习得年龄和频率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 心理科学,5, 1060-1064.
陈宝国,王立新 ,彭聃龄. (2003). 汉字识别中形音义激活时间进程的研究(Ⅱ ). 心理学报, 5, 576-581.
彭聃龄,邓园 ,陈宝国. (2003). 汉语多义单字词的识别优势效应. 心理学报, 5, 569-575.
陈宝国. (2003). 双语双文教学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3, 63-72.
陈宝国. (2002). 双语双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5, 140-144.
陈宝国, 彭聃龄. (2001).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及对教育的启示. 心理发展与教育, 17(1), 52-57.
陈宝国, 彭聃龄. (2001). 汉字识别中形音义激活时间进程的研究(I) . 心理学报,33(1), 1-6.
陈,彭聃龄 . (2001). 汉语双字多义词的识别优势效应. 心理学报, 33(4), 300-304.
陈宝国, 彭聃龄. (2000).词义通达的三种理论模型及研究简介. 心理学探新, 20: 42-46.
陈宝国,彭聃龄. (1999). 词汇识别中句子和课文语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 7(1),12-16.
陈宝国,彭聃龄. (1998). 词的具体性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 心理学报,30(4), 387-393.
陈宝国. (1993). 柯林斯语义层次网络模型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25(3), 359-365.
出版图书
参编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10。
《儿童语言发展与促进》,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荣誉奖励

   主持课程"普通心理学" 获评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
获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立足基础培养兴趣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获2008 年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讲课程"普通心理学",获评2005年北京市精品课程。
《普通心理学》,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5。
《普通心理学》,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