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导介绍:曹卫东

  

  

   姓名:曹卫东
职称: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香港《社会理论学报》编委、德国普莱斯纳学会学术委员。

   个人简历

   1985 年 9 月 —1989 年 7 月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9 年 9 月 —1990 年 7 月在北京青云仪器厂劳动锻炼
1990 年 9 月 —1993 年 7 月 就读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93 年 7 月 —1995 年 9 月就职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1995 年 9 月 —1998 年 7 月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
1999 年 1 月 —2000 年 10 月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系
2000 年 10 月 —2001 年 9 月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2001 年 10 月 — 2004 年 7 月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副教授
2004 年 7 月 — 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授

   发表论著

   《后民族结构》,台湾联经出版公司, 2002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 2004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合译),学林出版社 1999 ;台湾联经出版公司....
《哈贝马斯论》(校译),中华书局, 2002
《后形而上学思想》(合译),译林出版社, 2001 , 2002
《神学美学导论》(合译),三联书店, 2002
《价值的颠覆》(合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6
《现代人与宗教》,(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宗教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文化与诗学》(合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外国文论选》(合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哈贝马斯文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哈贝马斯文集》(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哈贝马斯文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哈贝马斯文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霍克海默文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7 , 2004
《关于 异 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曹卫东讲哈贝马斯》,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权力的他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4
《雪落美因河》,鹭江出版社, 2002
《中国文学在德国》,花城出版社, 2002
《交往理性与诗学话语》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导介绍:陈太胜

  

  

   姓名:陈太胜
职称: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和现代诗学

   发表论著

   论文:
《悲怆的美丽:死亡暗影里的魏晋风度--魏晋时代死亡意识论纲》,《东方丛刊....
《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99.4
《文化研究:文艺学研究的挑战和机遇》,《文艺报》,2000年6月6日。
《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及其未来发展》,《文学理论....
《先锋艺术与先锋精神》,《山花》,2001(2)
《理论研究的未来:主体的失语和拯救》,《文艺报》,99.4.1(中国人民....
《幻视的能力:彭燕郊的早期诗作》,《诗探索》,2008年第一辑
《死亡意识与鲁迅的人生思想和文化思想》,《鲁迅研究月刊》2000(12)
《文学理论的意义生成、人文精神和现代性》,《文艺争鸣》,2000年第3期。
《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与现实》,《文艺报》2002,8,13
《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真的审美观念的诞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
《从意象化抒情到事件化抒情》,《诗探索》2002(1-2)
《死亡的诗化阐释--试论安徒生童话的死亡意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9....
《生命的悲歌:羁旅、爱情和死亡--读〈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文史....
《新历史观和重写现代文学史》,《文艺争鸣》2002(1)
《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文艺报》,2000。12。5
《人文素养和人文教育》(署名斯言),《东方》,2000(2)
《爱情的变奏:相思的凄怆和美丽--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解读〉》,《文史知识....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学术交流》,2000(1)
《多元的中国新诗标准》,《诗刊》下半月刊2002(6)
《文学理论研究的新思路――评王一川<汉语形象美学引论>》,《文艺争鸣》,....
《走向综合的批评理论与实践》,《文艺争鸣》,2005(2)。
《对话、激情和创造:文学理论的自我抒写方式》,《河北学刊》,2000(5)
《走向文化诗学的中国现代诗学》,《文学评论》,2001(6)(《新华文摘....
《差异里的建构――梁宗岱的新诗理论及其启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
《回到诗本身》,《扬子江诗刊》,2005(2)
《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
《从唱到说——戴望舒的1927年及其诗学意义》,《天津社会科学》....
《文学经典与文化研究的身份政治》,《文艺研究》,2005(10)
《文学经典与理论:变与不变的辩证》,《天津社会科学》,2005(3)
《走向诗的本体:中国现代纯诗理论》,《社会科学》,2005(5)
《从李长之到梁宗岱——兼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第二期》,《文艺争鸣》,200....
《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关联与界限——重识文化诗学》,《江西社会科学》,....
《文学理论:不断扩展的边界及其界限》,《河北学刊》,2004(4)
《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
《梁宗岱的形式主义新诗理论》,《文艺理论研究》,2004(5)
《口语与文学语言:新诗的一个关键问题》,《江汉大学学报》,2004(6)
著作:
《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品与阐释:文学教学引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西方文论研究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研究课题

   参加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研究工作。

   获奖信息

   于2000年获得校本科教学十佳老师奖。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导介绍:杨联芬

  

  

   姓名:杨联芬
职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20世纪中国小说研究

   个人简历

   1982—1986年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6—1989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9-1991年,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
1991—1994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4-现在,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

   开设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新文学史料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专题研究

   发表论著

   著作:
合作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精品大系》,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年
合作主编《童话金库》,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与思潮(1897-1949)》,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
《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20世纪中国文学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
《中国现代小说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诗与哲的追求——中国作家与德国》(合作),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抒情倾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老子〉白话今译》,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
论文:
《〈白夜〉与贾平凹的人生止境》,《中华工商时报》1995年11月21日
《20世纪初中国的女权话语与文学中的女性想象》,《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
《叙述的修辞性与鲁迅的女性观》,《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3期
《林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4期
《沈从文的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2期
《五四的困境与新文学的历史描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期
《闻一多人格精神的两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4期
《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4期
《抒情化小说艺术境界论》,《学术月刊》1998年7期
《李劼人长篇小说艺术批评》,《文学评论》1990年3期
《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1期

   获奖信息

   论文《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获全国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一等奖。
专著《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获2004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
专著《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抒情倾向》,19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人文社会科....
19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励耘教学三等奖。
200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奖。
199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导介绍:李国英

  

  

   姓名:李国英
职称: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理事。近年来重点从事汉字的系统整理与汉字规范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汉字学、训诂学

  个人简历

   1978年10月-1982年7月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5年9月—1987年12月在北京市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文字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导师陆宗达、王宁先生。
1988年1月直攻博士学位,导师陆宗达、周祖谟,1991年7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在古代汉语教研室任教
1993年—199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
1996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
1994年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
1998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1994年—1997年任中文系副主任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理事。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近年来重点从事汉字的系统整理与汉字规范研究。

   开设课程

   讲授硕士生课程:汉字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法。曾带11名硕士,5名博士(其中一名留学生)。

   发表论著

   在《中国社会科学》、《语言文字应用》、《语文建设》、《古代汉语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开篇》(日本)、《东方文化》(香港)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篇。
出版专著《小篆形声字研究》一部、 教材《中国文字学》一部、译著《中国的启蒙运动》、《剑桥中国史》(合作)二部、古籍翻译《列子今译》一部,其他参编著作多部。

   研究课题

   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项目重点项目《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字形规范(含差异对照表)》。
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56000 汉字楷书字形的整理》。
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国家教委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重点项目《增设汉字学为基础课的教学实验》(已结项)。

   获奖信息

   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合作)。
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合作)。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