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硕导介绍:陈源泉

  

基本信息
姓名: 陈源泉
性别:
系别: 农学系
职称: 副教授
学位: 博士

  

  

个人简历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电话/传真:010-62731163
Email:rardc#163.com

  

  

社会职务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 常务理事

  

  

教学工作 本科生《农业生态学》

  

  

研究方向 1、农业系统生态经济分析;
2、循环农业;
3、农田生态健康;
4、宏观农业发展战略

  

  

课题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同耕法和培肥措施改良农田生态健康障碍因子的机理研究(30900875),2010-2012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BAD02A15),2006-201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田复合生物共生循环模式与技术研究(2007BAD89B01),2008-201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全国耕地调控技术综合集成研究(2006BAD05B10),2007-2010;

  

  

论文著作 论文:
1.Y. Q. Chen, W.S. Gao.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cropping system with the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wind-erosion region of agropastural zone: a case study of Wuchuan County, China.Journal of Agriculture, Biotechnology and Ec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sertification control,2010,3(2),15-29
2.CHEN Yuanquan, SHI Yanqin,YANG Bin, GAO Wangsheng, LI Chunxi, CHEN Liugen, REN Jun.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n ecological health in intensive-farmland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and fertilization measures: case study of northeast and north plain and Yangtze Basin of China. Agricultural Reformation and Rural Progressing.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 of China agriculture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2010,178-188
3.Chen Yuanquan, Gao Wangsheng, Dong Xiaobin. Green accounting for agriculture production system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value of agroecosystem servic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biennial international workshop advances in energy studies: towards a holistic approach based on science and humanity, Graz, Austria,29/June-2/July, 2008, pp.125-141
4.NIE Sheng-wei, GAO Wang-sheng, CHEN Yuan-quan, SUI Peng1 and A. Egrinya Eneji. Review of Current Status and Research Approaches to Nitrogen Pollution in Farmland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9, 8(7): 101-105
5.Sheng-Wei Nie, Wang-Sheng Gao, Yuan-Quan Chen, Peng Sui, A. Egrinya Eneji. Use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determining phytoremediation potentials of maize-based cropping systems in fields with nitrogen fertilizer over-dos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8 (2010) 1530-1534
6.Xiao-bin Dong, Wang-sheng Gao, Yuan-quan Chen , Wei-li Liang. Valuation of fragile agro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Loess region: A case study of Ansai county in China. Outlook on Agriculture, 2007, 36, 4, 255-262(SCI)
7.陈源泉,李媛媛,隋鹏等.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及其量化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2):161-167
8.陈源泉, 高旺盛.中国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评价.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1):33-39
9.陈源泉,高旺盛.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4):165-170
10.陈源泉,高旺盛.基于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的农业绿色GDP核算——以安塞县为例.生态学报,2007,27(1):250-259
11.陈源泉,高旺盛.农业生态补偿的原理与决策模型初探.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163-167
12.陈源泉,董孝斌,高旺盛.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补偿的探讨.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2):109-112
13.陈源泉,高旺盛.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的作用及其保护途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10-115
14.陈源泉,高旺盛.生态系统服务:能否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生态经济,2006,(1):81-84
15.陈源泉,高旺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市场转化问题初探.生态学杂志,2003,22(6):77-80
16.高旺盛,陈源泉,陈冬冬. 基于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的农业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初探.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1):1-5
17.高旺盛,陈源泉,董 文.发展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 18(5): 1106−1109
18.高旺盛,陈源泉,董孝斌.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与恢复对策探讨.水土保持学报,2003,17(2):59-61
19.石彦琴, 陈源泉,隋鹏等. 耕层厚度对华北高产灌溉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1):85-90
20.石彦琴,陈源泉,隋鹏等. 农田土壤紧实的发生、影响及其改良. 生态学杂志,2010,29(10):2057-2064
21.梁龙,陈源泉,高旺盛,等.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8):1773-1776
22.梁龙,陈源泉,高旺盛. 两种水稻生产方式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9):1992-1996
23.梁龙,陈源泉,高旺盛.我国农业生命周期评价框架探索及其应用——以河北栾城冬小麦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5):154-160
24.聂胜委,陈源泉,高旺盛,等.玉米与不同功能植物间作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10):2204-2210
25.高旺盛,陈源泉,段留生,等.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健康问题与技术对策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89-91,111
26.高旺盛,陈源泉,梁龙. 论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6):731-734
27.隋鹏,陈源泉,张飞飞,等.基于超采地下水资源生态代价的农田效益绿色核算—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3):218-221
28.顾时贵,陈源泉,高旺盛.河北省太行山区县域生态资产评价与开发利用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3):173-176,181
29.何文清,陈源泉,高旺盛等.农牧交错带风蚀沙化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估.生态学杂志,2004,23(3):49-53



著作:
《农业宏观分析方法与应用》,副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循环农业研究进展第1缉》,副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概论》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硕导介绍:王化琪

  

基本信息
姓名: 王化琪
性别:
系别: 植物遗传育种学系
职称: 教授
学位: 硕士

  

  

个人简历 2000年以来应邀多次赴亚、欧有关国家的科研机构、大学及国际研究组织作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和工作访问。
1995年10月~1996年9月:受农业部委派赴泰国坤敬大学和泰国国家坤敬水稻试验站学者访问一年,从事旱稻合作研究。
1986年7月至今:中国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3年9月~1986年6月: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植物遗传育种专业读研究生,获农学硕士学位;
1981年2月~1982年8月:皖南农学院农学系栽培教研室任教;
1978年2月~1981年1月:安徽劳动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读本科,获农学学士学位;
1956年生,安徽省马鞍山市人.

  

  

联系方式 电子信箱: caurice#263.net
电话:010-62733712(兼传真);
010-62733982
13910817993

  

  

社会职务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理事
国家旱稻区域试验技术负责人;
全国旱稻协作网牵头人;
国际旱稻区域试验网中方协调人;
国际灌溉稻研究协会(IRRC)水工作组主席。

  

  

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 栽培稻抗旱遗传与育种。 包括5个具体方向:
●抗旱生物学及其遗传;
●旱稻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
●抗旱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
●旱稻及耐旱水稻新品种(组合)选育;
●旱稻产业化。

  

  

课题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来源 主持人 起止年限 经费(万元)
1 亚洲旱稻的研发 CPWF-PN16 国际合作:国际农业研究挑战项目 王化琪(中国) 2005~2007 100
2 禾谷类作物抗旱品种选育 FP6-2003-INCO-MPC-2 国际合作:欧盟第六框架项目 王化琪(中国农大) 2005~2007 100
3 中国旱稻新品种水分生产力、增产潜力及经济环境效应研究 IRRC-2004-IRRI-China 国际合作:国际灌溉稻研究基金(IRRC) 王化琪(中国农大) 2005~2007 30
4 旱稻微量元素吸收机理及提高营养品质途径研究 国际合作(与Wagningen 大学博士联合培养):荷兰教育基金 王化琪(中国农大协调人) 2003~2006 60
5 抗旱节水植物新品种筛选与利用(子课题)-旱稻新品种筛选与利用 2002AA2Z4011(农财发423号) 国家863重大专项 王化琪 2002~2005 16
6 水、陆稻优良重组基因型抗旱性鉴定及相关性状基因定位 5042014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王化琪 2004~2006 10
7 旱稻新品种高技术及其种子产业化 计高技[2002]1458号;教计司(2002)108号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发展项目 王化琪 2003~2005 400
另参加国家863分子育种研究课题2项,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973课题1项,地方省级合作研究课题2项。

  

  

论文著作 1.Wang Huaqi Zhang Yanzhi et all. Aerobic rice in northern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1th International Rice Congress 16~20 Sept., 2002, Beijing, China. Pp.91
2.Wang Huaqi,B.A.M. Bouman et all. Aerobic Rice research in northern China. In: Water-wise Rice Prod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8-11 April, 2002, Los Ba?os, Philippines. Pp. 143-154.
3. Yang Xiaoguang, Wang Huaqi. et all. Yield of aerobic rice (Han Dao) under different water regimes in North China. In: Water-wise Rice Prod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8-11 April, 2002, Los Ba?os, Philippines. Pp. 155-163.
4.B.A.M. Bouman, Yang Xiaoguang, Wang Huaqi et all. Aerobic rice (Han Dao): A New Way of Growing Rice in Water-Short Areas. Proceedings of 12th ISCO Conference. 2002-9.
5.Wang Huaqi, Tang Shengxiang: Upland Rice Production and Breeding in China---It’s Past, Today and Future. Upland Rice Research Consortium Review and Synthesis Meeting and Aerobic Rice Workshop 04~08 September 2000, IRRI, Los Banos, Philippines.
6. Yang Xiaoguang, B.A.M. Bouman, Wang Huaqi et all. Performance of temperate aerobic rice under different water regimes in North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74(2005)107-122.
7.腊红桂,王化琪等2003:抗除草剂基因导入旱稻栽培品种的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第11卷:227~232页。
8.赵俊芳,杨晓光,王化琪,王志敏2003:不同水分条件下旱稻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3.9。
9.王化琪,赵笃乐1999:旱稻——可持续发展的稻作。科学时报(农业周刊专家论坛),1999年12月21日B2版。
10.王化琪,赵笃乐等2001:旱稻——中国二十一世纪新粮源。《农业发展新技术与农业结构调整》,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彭运生,王化琪,何道根1998:水、旱稻品种叶片光谱的初步研究。光谱与光谱分析,总第18卷,269~272;
11.谢光辉,王素英,王化琪,赵明2003:旱稻矿质养分吸收与施肥效应。中国农业科学,第36卷,1171~1176。

  

  

奖励情况 ▲主持育成6个抗旱高产系列旱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推广区域覆盖15个省(市)区,平均单产4.5~6吨/公顷,高产达到7.5吨/公顷,比过去旱稻农家品种翻了一番,与水稻相比节水50~70%,水分生产力大幅提高。旱稻297和277已成为国家旱稻区试新一代对照品种,国审品种数和对照品种数及其覆盖区域都居国内领先地位。系列旱稻新品种已被列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新产品重点推广计划及地方各类示范推广项目开发,已累计示范推广15万公顷,新型旱稻的产业化正在我国初现端倪。
▲参与编写的农林主要课程国家试题库(遗传学)200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导介绍:谢光辉

  

基本信息
姓名: 谢光辉
性别:
系别: 农学系
职称: 教授
学位: 博士

  

  

个人简历 一、接受高等教育
1983.9-1987.7 在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9.9-1993.7 在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4.9-1997.6 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9.3-2000.3 在以色列巴尹兰(Bar-Ilan)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

二、主要经历
1987.7-1993.12 北京农业大学助教
1994.1-1997.12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讲师
1998.1-2003.09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农学系副教授
2003.10 -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生物质工程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xiegh#cau.edu.cn ; guanghui_xie#126.com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邮编: 100193
能源作物实验室网站: http://www.caupbel.com/index.asp

  

  

社会职务

  

  

教学工作 本科生农学专业课《粮食作物栽培学(水稻和薯类)》
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研究方法》
硕士研究生选修课《能源作物与生物质利用》

  

  

研究方向 非粮能源作物筛选、品种培育生产技术;
生物质原料生产的可持续性;
作物秸秆资源可获得性及理化特性。

  

  

课题项目 1.2006.1-2010.12 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林生物质工程 课题4生物质资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2.2008.1-2010.12 参加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能源甜高粱产量与含糖量协同提高关键技术研究。
3.2008.1-2008.12 参加农业部课题燃料乙醇专用能源作物品种展示与评价。
4.2008年 12月1日至 2013 年 11月31日,主持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非粮柴油能源植物与相关微生物资源的调查、收集与保存中专题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非粮柴油能源植物调查与收集。
5.2009年 6月1日至 2010 年 2月28日,主持壳牌集团(Shell Globe Solutions)科研项目Lignocellulosic Field Crops Residues Assessment in China。
6.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主持壳牌集团(Shell Globe Solutions)科研项目Value Chain Studies of Sweet Sorghum as a Feedstock for Bio-Fuel Production in China。

  

  

论文著作 一、近期论文
(1) Dai XQ,Sui P,Xie GH*,Steinberger Y. 2006. Water Use and Nitrate Nitrogen Changes in Intensive Farmlands Following Introduction of Poplar (Populus ´ euramericana) in a Semi-Arid Region. 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20:281-294
(2) 谢光辉,郭兴强,王鑫,丁荣娥,胡林,程序. 2007. 能源作物资源现状与发展前景. 资源科学,29(5): 74-80
(3) 白晶、阿布都尼、赵亚丽、谢光辉*. 2008. 甜高粱氮磷钾养分含量和积累.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www.paper.edu.cn
(4) Dai XQ,Li P,Guo XQ,Sui P,Steinberger Y,and Xie GH*. 2008.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Uptake and Yield of Wheat and Maize Intercropped with Poplar. 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22: 296-309
(5) 王鑫,郭兴强,于永静,阿布都尼,谢光辉*. 2008. 高粱农艺与品质性状的主成份和聚类分析.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www.paper.edu.cn
(6) 谢光辉,卓岳,赵亚丽,郭兴强,熊韶峻. 2008. 欧美根茎能源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北方的资源潜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3(6): 11-18
(7) Zhao YL,Dolat A,Steinberger Y,Wang X,Osman A,Xie GH*. 2009. Biomass Yield and Chang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weet Sorghum Cultivars Grown for Biofuel. Field Crops Research,111(1-2): 55-64
(8) 郭兴强,于永静,谢光辉*,王鑫,艾买尔江,杨少周. 2009. 调环酸钙-青鲜素复配剂对甜高粱株高和倒伏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4(1): 73-76
(9) 郭兴强,于永静,吕润海,段留生,谢光辉,丁俊兴. 2009. 调环酸钙-青鲜素复配剂对甜高粱节间生长的调控效应.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4(5): 29-34
(10) 于永静,郭兴强,谢光辉,杨树军,牛灵安,吕润海*. 2009. 不同行株距种植对甜高粱生物量和茎秆汁液锤度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4(5): 35-39
(11) 程序, 朱万斌, 谢光辉. 2009. 论农业生物能源和能源作物. 自然资源学, 24 (5): 842-848
(12) 刘吉利, 朱万斌, 谢光辉, 林长松, 程序. 2009. 能源作物柳枝稷研究进展. 草业学报, 18(3): 232-240
(13) 刘吉利,程序,谢光辉,熊韶峻,朱万斌. 2009. 收获时间对玉米秸秆产量与燃料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42(6):2229-2236
(14) Zhao YL,Steinberger Y,Shi M,Han LP,Xie GH*. 2009. Effects of Delayed Harvest on Carbohydrates in Stems of Sweet Sorghum for Biofuel in North China. Biomass and Bioenergy.
(15) Liu ZX, Han LP, Yosef Steinberger and Xie GH*. 2011. Genetic Variation and Yield Performance of Jerusalem Artichoke Germplasm Collected in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 10(5): 101-105
(16) Han LP, Guo XQ, Yu YJ, Duan LS, Manjunatha S. R., Xie GH*. 2011. Effect of prohexadione-calcium, maleic hydrazide and glyphosine on lodging rate and sugar content of sweet sorghum. Research On Crops,2011, 12(1): 230-238
(17) 谢光辉*,王晓玉,任兰天. 2010.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评估研究现状. 生物工程学报, 2010, July 25;26(7): 855-863
(18) 谢光辉*, 王晓玉, 韩东倩, 薛帅. 2011. 中国非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6(1):9-17
(19) 谢光辉*, 韩东倩, 王晓玉, 吕润海. 中国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 2011.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1):1-8
(20) Li Pu Han, Yosef Steinberger, Ya Li Zhao, Guang Hui Xie∗. 2011. Accumulation and partitioning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in different varieties of sweet sorghum.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1,120:230
(21) Shuai Xue, Dong Qian Han, Yong Jing Yu, Li Pu Han, Yosef Steinberger, Guang Hui Xie*. 2011. Dynamics in Size, Elongation, and Dry Weight of Elongated Internodes in Sweet Sorghum Plants. Field Crop Research.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2,126:37

二、出版著作
谢光辉,庄会永,危文亮,卓岳,郭兴强等. 2011年9月. 《非粮能源植物:生产原理和边际地栽培》,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总字数20.7万字,共17章,主笔或参加所有章撰写。

  

  

奖励情况 发明专利
甜高粱抗倒伏剂及其应用,第一设计人,申请日2009年2月27日,专利号200910078632.9。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导介绍:华金平

  

基本信息
姓名: 华金平
性别:
系别: 植物遗传育种学系
职称: 教授
学位: 博士

  

  

个人简历 博士

2007年12月至今 教授(三级岗)、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

  

  

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政编码:100193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Tel: 010-62734748(O)
E-mail: jinping_hua#cau.edu.cn
办公地址: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农学楼449#

Jinping HUA, Ph D
Dept. of Plant Genetics Breeding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P. R. China
Tel:+86-10-6273-4748(O)
Fax:+86-10-6273-4748
Email:jinping_hua#cau.edu.cn

  

  

社会职务

  

  

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 棉花遗传育种与基因组研究;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

  

  

课题项目

  

  

论文著作

  

  

奖励情况 成果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要个人荣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湖北青年科技奖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