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罗家德

  

姓名:

  

罗家德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所在院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30301社会学
研究领域:

  

社会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学历
博士后研究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统计系 1993年9月至1994年2月
博士 社会学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1993年 12 月毕业
硕士 经济学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1987年 12 月毕业
硕士 应用数学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1993年 6 月毕业
学士 经济学 台湾大学 1982年 6 月毕业
现职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聘教授
经历
台湾元智大学商学院企管系副教授 2002年8月至2005年12月
元智大学信息学院信息社会所副教授 1997年9月至2002年七月
东海大学社会学所兼任副教授 1994年8月至1998年1月
中研院欧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1994年7月至1997年8月
逢甲大学合作经济系兼任副教授 1995年9月至1996年6月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社会暨行为科学电算中心助理 1990年8月至1992年 1 月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社会系助教 1992年 1 月至 1992年 6 月 以及1988年 8 月至 1990年 6 月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经济系助教 1986年 8 月至 1988年 6 月
台湾工商协进会干事 1984年 12 月至 1986年 6 月
荣誉暨专业学会
2004年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IACMR,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年会钜观管理最佳论文奖提名
2001年台湾NSF社会学甲等奖
2000年台湾NSF管理学甲等奖
1999年台湾NSF管理学甲等奖
1998年台湾NSF管理学甲等奖
1998年元智大学研究特优奖
2002年指导学生叶勇助获台湾NSF管理学硕士论文奖
1992 年时报文化基金会青年学者奖
2001-2004台湾社会学刊编辑委员会编委
2001-2004台湾信息社会研究学会理事
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年会肇始年会委员会委员
美国管理学会会员
美国社会学会会员
台湾社会学会会员
国际网络分析学会会员
著作及论文
中文学术期刊暨选集论文
罗家德,已被接受,「华人的信任网络」,关系管理研究(2)。
罗家德与叶勇助,已被接受,「信任在外包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学习与探索2005。
罗家德与赵延东,2005,「社会资本的层次及其测量方法」,李培林,覃方明主编,社会学:理论与经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P. 100-142。
罗家德,2005,「关系管理刍议-关系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关系管理研究(1):1-26。
罗家德与朱庆忠,2004,「人际网络结构因素对工作满足之影响」, 中山管理评论 Vol 12(4):795-823。
罗家德,2004,「两岸垂直分工亦或水平分工?--一个全球商品链分析之观点」, 公共管理评论 第二卷(2):135-148。
罗家德,2003年,「以网络理论研究产业区位选择」,中央大学台湾经济研究中心科技聚落论文集。
罗家德,施淑惠与林敬尧,2002年,「以濡染模型研究关系网络对计算机态度之影响」,信息社会研究(2):139-164。
罗家德,2001年,「关系网络与企业」,收录在经济与社会,朱燕华、张维安编,台北:生智出版社。
罗家德,2001年, 「人际关系连带、信任与关系金融-以镶嵌性观点研究金融组织之利基」,北京:清华社会学评论(2):19-50。
罗家德,1997年,「为什幺硅谷能击败128公路区-以人际关系网络观点探讨网络式组织的优势」,中山管理评论,5卷2期:287-314。
罗家德,1996年,「高等教育对经济成长的影响」,欧美研究,26卷1期:35-60。
赵延东,罗家德,2005,「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5(2):18-24。
王缉慈,罗家德,2003年,「东莞和苏州的台商PC产业群的比较分析」,中国地质学学报2003年第二辑。
黄河明, 罗家德,蔡泓洋,2002年,「个案研究:企业内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发展月刊四月刊。
英文学术期刊论文
Luo, Jar-Der, 2005, Particularistic Trust and General Trust—A Network Analysis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Review Vol 3:437-458.
Luo, Jar-Der, 2005,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Improvement Te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Vol 7(2):208-23.
Chang, Fu and Luo, Jar-Der, 2002, "System Catastrophe: A Distributive Model for Organizational Collective Phenomeno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Vol 26:1-17.
Luo, Jar-Der, and Yeh, Kevin, 2002, "From Family Business to Business Family—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3:71-94.
Yeh, Kevin and Luo, Jar-Der, 2001, Are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s independent from Reality? Journal of Cyber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Vol 1:33-55。
Luo, Jar-Der, 1998, The Savings Behavior of Small Investors--A Case Study of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46(4): 771-789.
Luo, Jar-Der, 1997, The Significance of Networks in the Initiation of Small Business in Taiwan. Sociological Forum Vol 12(2):297-319.
中文学术会议论文
罗家德,2004,第一届关系管理学术研讨会,发表专题演论「社会网络理论与企业管理应用」,大叶大学暨彰化县政府主办,12月8日。
罗家德,2003,「以网络理论研究科技产业区位--为什幺高科技台商自东莞移往上海」,科技聚落的发展--硅谷、新竹、上海研讨会,工业技术研究院主办,1月23日。
罗家德与张绅震,2002,「社会资本与关系网络--信息化组织与科层组织之比较」,网络与社会研讨会,清华大学主办,5月31日--6月1日。(投稿中)
罗家德与叶勇助,2001,「再访Williamson—权力在关系契约中双边统制之角色」,收录于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I),5月24日—27日。宣读于东海大学东亚经济研究中心主办企业转型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第三届研讨会。
罗家德,戚树诚,2002年,「社会关系如何促成员工互信--一个矩阵式组织与科层式组织之比较」,发表于第四届信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会议由中央研究院社会所主办,12月28日。(已发表)
罗家德, 施淑惠与林敬尧,2001年,「以濡染模型研究关系网络对计算机态度之影响」,发表于第四届信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会议由中央研究院社会所主办,12月28日。(已发表)
罗家德、熊瑞梅、蔡泓洋与张绅震,2001,「人际关系网络与区域产业生根--东莞与苏州之比较」,2001年产业管理研讨会,东海大学工工系主办,6月30日。
罗家德与叶勇助,1999,「网上社会网络研究」,收录于第三届信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会议由中央研究院社会所主办,12月21日。(已发表)
罗家德与夏承先,1998,「网络对人际关系网络的冲击--以企业间人际关系网络」,信息管理学会年会,6月6日。
罗家德,1998,「计算机网络对组织间关系管理之冲击」,宣读于NET98 Taiwan会议,NII民间咨询委员会及行政院NII推动小组主办,3月28日。
罗家德,叶勇助,1998年,「台湾PC产业网络初探—台湾传统与高科技网络模式之比较」,宣读于第一届企业转型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东海大学东亚经济研究中心主办。
罗家德,1997,「网络化组织与网络式组织」,收录于第一届信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会议由中央研究院社会所筹备处主办,12月19日。
罗家德,1997, 「人际关系连带、信任与关系金融-以镶嵌性观点研究金融组织之利基」,宣读于东亚经济管理与弹性生产国际学术会议,清华大学社会学所主办,其论文集即将出版,台北:联经出版社 。(已发表)
罗家德,1997,「信息社会与消费符号化--符号性消费之研究观点」,宣读于中国传播学会年会暨学术论文研讨会「消费文化」组,六月。
陈弘育、吕菁雅与罗家德,2004,「员工社会网络对组织正义与组织信任的影响」,宣读于东海大学2004当代管理趋势: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第三届跨领域管理学术与实务研讨会,4月24日。
朱庆忠与罗家德,2002,「以社会网络分析探讨组织内人际网络对工作满足之影响」,人力资源发展学会研讨会,7月6日-7日。(投稿中)
林敬尧与罗家德,2001年,「高科技产业网络关系维持--以主机板产业为例」,中华民国科技管理学会年会,12月14日。
英文学术会议论文
Luo, Jar-Der, 2006, 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Group Knowledge Creation—A Study in Chinese High-Tech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2006 Conference, Nanjing, June 17-21.
Smith, Herman, Andreas, and J. D. Luo. 2006, Japanese-Taiwanese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e of Emotions: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Southern Sociological Society.
Smith, Herm and Luo, Jar-Der, 2005, Are East Asians Emotionally Intersubjective? A Japanese-Mandarian Test. Paper presented in 3rd US-Japan Joint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Sociology.
Luo, Jar-Der, 2005, "Toward a Theory of Trust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 Paper presented in Sunbelt XXV, Knowledge Networks within and between Organizations, Los Angeles, Feb. 16th-20th.
Luo, Jar-Der and Yung-Chu Yeh, 2004. The Transaction Cost-Embeddedness Approach to Study Chinese Subcontracting. 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Social Capital Conference: Communities, Organizations, Classes and Social Networks, TaiChung, Dec 12nd-15th.
Luo, Jar-Der, 2004. Network Structure and Turnover. Paper presented in 36th World Congress of Sociology, Section 110: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Network, Beijing, China, July 7th-11th.
Luo, Jar-Der, 2004, "The Impacts of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on 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A Comparis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Nomination for Best Paper Award i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Inaugural Conference, Beijing, June 17-20. (已发表)
Luo, Jar-Der, Hui, Wei-Sheng, 2004, "Team’s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reation. Paper presented in Sunbelt XXIV, Knowledge Networks within and between Organizations, Portoroz, Slovenia, May 12th-16th.
Luo, Jar-Der, Hui, Wei-Sheng and Yeh, Kuan-Ling, 2003,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Teams--A Case Study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s." Paper presented American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ven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ession, Seattle, August 1st-6th. (已发表)
Luo, Jar-Der, 2002,Building 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A Comparison between Bureaucratic and Matrix Firms. Paper presented in Annual Meeting of Hong Kong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Nov. 9th.
Luo, Jar-Der, Chi, Shu-Cheng, and Lin, David, 2002, "Who is Trustworthy--A Comparison of Social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North American Chinese Sociologists Association, Chicago, Aug. 14th.
Luo, Jar-Der and Wang, Shu-Sen , 2002, "How Small Groups Form in an Organization?--A Simulation Model of Working Load Assignment.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Sociology in Japan and America, Vancouver, June 1st.
Luo, Jar-Der. Tsai, Hun-Yang and Chang, Shen-Zen, 2001, Regional Inequality—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Industrial Districts.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Conference, Social Stratification RC28 Meeting, Berkeley, August 14th-16th. (已发表)
Yeh, Kevin and Luo, Jar-Der, 2001, Are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s independent from Reality? 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2001 Conference, HAS session, Los Angeles, August 18th-21st (已发表)
Luo, Jar-Der and Chi, Shu-Cheng, 2001, " Where is Trust from?--A Comparison of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Bureaucracy and e-Busines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4th Annual Meet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cademia Sinica, Dec. 28th.
Luo, Jar-Der and Yeh, Kelvin, 2001, The Role of Trust i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Subcontracting System—Taking Taiwanese Hi-Tech Firms as Examples. Paper present at International Sunbelt Social Network Conference, Budapest, April 25th.
Luo, Jar-Der and Chang Fu, 2000, "Network Catastrophe: A Distributive Model for Organizational Collective Phenomen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Sociology in Japan and America, Honolulu, June23rd. (已发表)
Luo, Jar-Der and Kevin Yeh, 1999,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Organization Networks: Taking Notebook PC Industry as an Example. Paper presented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Refereed Roundtables. Economy, Labor Markets and Organization, Toronto, August. (已发表)
Luo, Jar-Der, Chang, Fu, and Yeh, K. S., 1998, More Coordination, Less Competition. Paper presented in American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ven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heory session, San Diego, August.
Luo, Jar-Der and Chang, Fu, 1997, Markets and Networks--Studying Organizational Collective Efficiency by Dynamic Network Model. Paper presented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Economic Sociology Section, Toronto, August.
Luo, Jar-Der, 1996, The Embeddedness Approach to Studying Consumption--A Network Model of Social Influence on Consumer Behavior. Paper presented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Consumption Consumer Behavior Section, New York., August.
Luo, Jar-Der, 1995, Everyone is a Boss--A Network Approach to Study Taiwanese Small Investments. Paper presented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Economic Sociology Section, Washington D.C. , August. The final version is to be published in Sociological Forum. (已发表)
Luo, Jar-Der, 1995, The Four Dimension of Freedom in Regression Analysis. Paper presented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Section, Washington D.C., August.
Luo, Jar-Der, 1995, Bring Embeddedness In--A Viewpoint to Study Changing Images of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in Conferenc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May.
Luo, Jar-Der, 1994, Reanalysis of the Ambivalent Attitudes of Whites Toward Racial Inequality. Paper presented in Conferenc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Sep..
Luo, Jar-Der, 1994, Questioning Traditional Economists‘ Assumptions About Social Institutions. Paper presented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Economic Sociology Section, L.A., August. (已发表)
Luo, Jar-Der, 1994, An Economietric Interpretation of Rubin‘s Model of Causal I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Section, L.A., August.
学术性专书
罗家德与叶勇助,即将出版,中国人的信任游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罗家德,2005,社会网分析讲义,清华社会学讲义系列之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罗家德,小型家族企业之再诠释:以人际关系网络理论研究小型企业对资本累积之影响,未发行。
教科书与编译
罗家德,2002年8月, NQ风暴--企业关系管理的智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台北联经出版社即将出版。
罗家德,2001年3月,网际网络关系行销,台北:联经出版社出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罗家德,2000年9月,EC大潮──电子商务趋势,台北:联经出版社出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罗家德、刘祖亮,1995,信息时代之决策者--信息系统与资料分析如何影响主管的决策,台北:和硕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罗家德、刘祖亮等,1999,电子商务入门 ,台北:Ecpress出版社。
嵌入--Mark Granovetter 论文精华选(本人翻译),即将出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文献出版社。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孟永钢

  

姓名:

  

孟永钢
性别:

  

出生年月:

  

1961-12-0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所在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
职称:

  

研究员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研究领域:

  

摩擦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学历
博士,1989.3,机械工程(塑性加工),熊本大学
硕士,1986.3,机械工程(塑性加工),熊本大学
学士,1982.7,机械工程(锻压),内蒙古工学院
工作经历
1992.1--现在 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99年晋升研究员,2000年博士生导师。
1990.1--1992.1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后
1995.7--1995.9 熊本大学客座研究员
1997.3--1997.8 香港城市大学裘搓基金会研究员
2001.7--2002.4 密歇根大学(安阿伯校)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生物摩擦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摩擦学方面的研究。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做圆环压缩法测摩擦系数的研究,开始接触摩擦学方面的研究资料,并初步感受到摩擦世界的复杂性。博士论文工作也与摩擦有关,内容是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结合材料变形过程中所测的力与位移的实验数据,推算接触界面的摩擦系数分布及其随加工过程的变化。博士后工作期间提出工件塑性变形分析与润滑剂流动分析的耦合有限元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一些冷加工的润滑分析。后来研究过摩擦面表层的塑性流动、乳化液的成膜特性以及润滑脂的触变性问题。近来主要集中在电控摩擦和润滑剂在固体表面迁移的研究。 1992年以来开展电流变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电流变液的制备、流变性能的测试分析、显微观测与分析工作。应用研究方面的工作有电流变减振器、隔振器、压电驱动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研制出动态屈服应力大于20kPa的沸石基电流变液,在电流变器件的控制方面,开发出高压可控快速开关电源。目前工作集中在电流变液动态响应特性方面。
大学本科、硕士及博士课程的主修专业。从事过锻压过程有限元数值模拟、摩擦、润滑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的工作有超薄壁筒的制造、超声波拔丝等精细成形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
电控摩擦技术及应用:通过给摩擦副施加外部电场,主动控制摩擦系数的技术。在陶瓷/金属摩擦副上已获初步成功,目前在探索应用于智能摩擦传动领域。
润滑剂迁移与微量润滑:研究润滑剂在自由表面的迁移现象以及与接触区润滑状态的联系,旨在实现用微量润滑剂达到长期润滑的目的。用荧光染色技术已获得润滑剂在接触区附近和自由表面上的三维分布。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有润滑剂的迁移机理、自密封特种滑动轴承和纳米润滑膜摩擦学特性。
电流变液的动态响应:研究电流变液伴随电场的开、关过程发生的结构变化和流变性能变化。进行显微结构观测记录和动态响应测试分析。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有电流变液成分、微结构与其流变特性间对应关系的研究、电流变联轴器的开发研究等。
微机械学:研究硅微构件材料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测试方法以及典型微构件的变形与粘着行为。
获得奖项
1. 温诗铸,黄平,雒建斌,邹茜,孟永钢。NGV-II型纳米级润滑膜厚度测量仪,国家科委发明奖,三等,1996。
2. 温诗铸,黄平,雒建斌,邹茜,孟永钢。NGV-II型纳米级润滑膜厚度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1995。
3. 温诗铸,陈大融,黄平,杨沛然,孟永钢。非牛顿流体润滑理论与设计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基础类),二等,1998。
承担项目
当前课题
项目名称:纳米间隙中流体输运规律及承载原理
课题来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2003CB716205)
主要研究人员:温诗铸,孟永钢,路新春,殷纯永,黄平,张向军,田煜,杨文言,赵磊
研究纳米间隙运动副表面间的微观力学问题,纳米间隙运动副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纳米间隙的高精度动态测试技术,纳米间隙运动副的表面抗静电防护理论与技术。
项目名称:基于电控摩擦技术的蠕动式磁致伸缩二维工作台
课题来源:863计划项目(2002AA423240)
主要研究人员:孟永钢,田煜,李翠红,叶子申
综合运用超磁致伸缩微驱动、蠕动机构和电控摩擦技术,研制具有纳米级定位精度、毫米级行程和千克级驱动力的二维工作台。
项目名称:微机电系统若干关键机械学问题
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135040)
主要研究人员:温诗铸,胡元中,孟永钢,王慧,邵天敏
研究微构件材料主要机械性能的测定技术及表征方法,典型微机械构件力学分析,尺寸效应与表面效应对构件力学行为的影响;微观形貌对微摩擦特性的影响,界面分子层的粘着行为及其控制,表面微观修饰、固体润滑等减摩技术,有机分子膜改进表面微摩擦特性研究。
项目名称:微机电系统结构可靠性实验的基础研究
课题来源: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JC2003013)
主要研究人员:孟永钢,张宁欣,田煜,吴昊,苏才钧
研制评价微机电系统构件静态和动态机械性能的片上测试系统和片外测试系统,利用它们测量常用微机电系统材料的弹性模量、拉伸和弯曲强度以及疲劳特性,结合表面分析和微结构力学分析方法,研究微机电系统结构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并考察微结构尺寸、制造工艺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建立起微机电系统结构可靠性的实验评价系统。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王晓朝

  

姓名:

  

王晓朝
性别:

  

出生年月:

  

1953-6-0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所在院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10103外国哲学
研究领域:

  

古希腊罗马哲学、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学)、基督教文化、宗教伦理学、中西文化交流史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学历与工作经历:
1978-1982年杭州大学哲学本科毕业;1982-1984年杭州大学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3-1996年英国利兹大学宗教研究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4-1998年在杭州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副教授(1990)、教授(1996)、系副主任(1996)、博士生导师(1998);
1998.9-2000.4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哲学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委员;
2000.5至今,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8起任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主任,2001.10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学术委员,等等。
研究领域:
主要专业为外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哲学、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学)、基督教文化、宗教伦理学、中西文化交流史。
获得奖项
论文《伊壁鸠鲁》,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89);
专著《希腊宗教概论》,获浙江省教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8);
专著《基督教与帝国文化》,获董建华文史哲基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8);
论文《论希腊晚期哲学与文化的发展轨迹》,获董建华文史哲基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8);
专著《神秘与理性的交融:基督教神秘主义探源》,获董建华文史哲基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9);
专著《基督教与帝国文化》,获香港首届基督教文化研究优秀论著奖(徐光启奖,2000);
专著《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获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教材《宗教学基础十五讲》,获北京市教委颁发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证书(2005);
译著《柏拉图全集》,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奖(2005);
著作《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的转型》, 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优秀 研究成果奖( 2005 )。
著作及论文
著作:
《裂变的烦虑:当代西方哲学精华》,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年,上海。
《希腊宗教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上海。
《基督教与帝国文化:关于早期希腊罗马护教论与中国护教论的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7年,北京。
Christianity and Imperial Culture: Chinese Christian Apologetic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ir Latin Patristic Equivalent,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 Leiden, The Netherlands, 1998.
《神秘与理性的交融:基督教神秘主义探源》,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万流归宗--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信仰与理性--古代基督教教父思想家评传》(合著),东方出版社,北京,2001年。
《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宗教学基础15讲》(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教父学研究--文化视野下的教父哲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的转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哈尔滨,2004年。
《赵紫宸先生纪念文集》(主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译著:
1.《新约希腊文精华》,角石出版社,香港,1996年。
2. 斐洛《论创世记--寓意的解释》,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香港,1998年。
3. 德尔图良《论灵魂和身体的复活》,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香港,2001年。
4.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三册)道风书社,香港,2003-2004年。
5.《柏拉图全集》(全四卷)人民出版社,北京,2002-2003年。
6. 《西塞罗全集》第一卷,修辞学,左岸出版社,台北,2005年。
论文:
共发表论文百余篇,近年来(1997年起)主要论文有:
《希腊化与基督化的世纪之争》,《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论希腊晚期哲学与文化的发展轨迹》,《哲学研究》,1997年,第8期。
《论基督教的本土化》,《学术季刊》,上海社会科学院,1998年,第2期。
《论罗马帝国文化的转型》,《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论思考自由的维度与西方自由观的误区》,《福建论坛》,1999年,第3期。
《文化传播的双向性与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
《普罗提诺论辩证法初探》,《外国哲学》第十四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
《从拉丁神学的成长看基督教学者在文化转型中的地位》,《道风》,第十期,1999年春季号。
《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论三一论范式在古代基督教教义中的历史演进》,载《现代语境中的三一论》,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9年。
《基督教本土化之理论基础:语境及范式分析》,载《现代性、传统变迁与神学反思:第一、二届汉语神学圆桌会议论文集》,香港,1999年。
33. 《宗教如何解构哲学--论古代基督教对希腊哲学的接纳及其后果》,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拉丁哲学的起源及西塞罗对哲学的诠释》,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理解和疑问--读刘小枫<现代语境中的汉语基督神学>》,《汉语神学刍议》,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丛刊,第五期,香港,2000年。
《读<关于存在与是>一文的几点意见》,《复旦学报》,2000年第5期。
《文化互动转型论与基督教的文化传播》,载许志伟主编《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北京。
《希腊哲学灵魂观与基督教灵魂观的差别》,《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两希文化汇聚的产物-犹太哲学家斐洛的逻各斯》,《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俯视尘圜的理智之眼--论犹太哲学家斐洛对圣经的解读》,《清华哲学年鉴(2000)》,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希腊哲学灵魂观与基督教灵魂观的差别--德尔图良<论灵魂>初探》,浙江学刊,2001年4期。
《论现代社会宗教与伦理的互渗与融通》,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折衷主义考辨与古希腊晚期哲学研究》,《哲学动态》,2001年第9期。
《基督教对现代生物学、医学引起的道德危机的反思》,载何光沪、许志伟主编《儒释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拉丁教父拉克唐修对迷信的批判--兼论基督教思想家反迷信的基本思路》,载罗秉祥、江丕盛主编《基督宗教思想与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论现代社会宗教与伦理的互渗与融通》,《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教父学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载陈村富主编《宗教文化》,第4辑,东方出版社,2001年。
《中西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兼评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博览群书》,2002年,第1期,第2期连载;《台大历史学报》第29期,2002年6月。
《信仰回归的21世纪?》,《基督宗教研究》(第三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信仰改造文化的范例--论奥古斯丁对罗马帝国文化的改造》,《基督宗教研究》(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破除中西文化交流的三大思想障碍》,《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论全球伦理的理论构成——兼评万俊人先生<寻求普世伦理>》《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
《文化视域下的宗教与全球伦理》,《博览群书》,2002年,第4期。
《双方都在不断地改变着自身》,《读书》,2002年,第6期。
《超越本位文化与文化的互动转型》,胡军主编《传统与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文化视域与新世纪宗教文化研究的基本走向》,《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
《论西塞罗的神学立场与宗教态度》,《清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关于宽容与诚实的儒家思想资源及其局限性》,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中国教会大学的教育理念及其借鉴意义——兼论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评价模式》,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出版,香港,2002年12月。
《文化视域与文化心态》,《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
《基督教伦理学在中国学术中的定位》,载陈建明主编《基督教与中国伦理道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关于西塞罗哲学家身份与立场的辨析》,《清华哲学年鉴2001》,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从信仰的维度理解金规则》,《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以消除误解为目的推进宗教文化研究》,《博览群书》,2003年,第2期。
《我们能比柏拉图本人更好地理解柏拉图》,《读书》,2003年第3期。
《和平的真义》,《博览群书》,2003年第4期。
《金规则是一种道德信仰》,《学术月刊》,2003年4期。
《文本、解读、诠释与翻译》,《哲学研究》,2003年第4期。
《宗教伦理与当代社会--兼答万俊人<普世伦理如何可能>》,《现代哲学》,2003年第2期。
《文化视域中的宗教与道德》,载罗秉祥、万俊人编《宗教与道德之关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跨文化背景下的经典诠释及其对传统的影响——以斐洛对摩西五经的解读为例》,梁工主编《圣经与文学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文化翻译及其对传统的影响》,《世界哲学》(2002年增刊),2003年。
《十年磨一剑——评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亚里士多德)》,《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7月25日,第13版。
《先理解,后批评——对吴国杰教授书评的回应》,《基督教文化评论》,第19期,2003年。
《柏拉图在中国能有多少读者?》,《博览群书》,2003年,第8期。
《伊拉克战争与真正的宗教无关》,《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
《论西塞罗的社会政治哲学》,《清华哲学年鉴2002》,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如何理解西方形而上学史》,《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0月31日,第12版。
《永恒的上帝之城》,博览群书,2003,第11期。
《中国现代哲学家为何拒绝接受基督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第5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全球伦理与基督信仰》,载卓新平主编《基督宗教与当代社会》,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论犹太-希腊哲学产生的两条通道》,《外国哲学》第16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
《破除中西文化交流的三大思想障碍》(讲演稿),《大学讲演录》第3辑,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2月。
《从外部研究基督教》,《博览群书》,2004年第1期。
《基督教与新世纪中国公民道德建设》,中英文,《神洲交流》,澳门,2004年,第1期。
《论基督教与世俗人文主义的思维模式》,《清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讲述基督教神学的故事》,《博览群书》,2004年第3期。
《绕不过去的柏拉图——希腊语动词eimi与柏拉图的型相论》,《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
《西方神正论思想与现代政治哲学》,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
《宗教的和平使命》,香港信义宗神学院,《神学与生活》,第26期,特刊,2003。
《用存在翻译being的合法性不能剥夺》,《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
《论全球伦理与普世伦理的理论构成及其出路》,载傅有德主编:《跨宗教对话:中国与西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eimi——卡恩的希腊ontology的语言学导论》,《学术月刊》,2004年,6月号。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
《论儒教伦理与基督宗教伦理融合的进路》,赵建敏主编《天主教研究论辑》,第1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论基督教哲学的显现与发展》,《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关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会的若干问题》,《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丛刊》,第14辑,2004年。
《清除中国学术界对基督教的五大误解》,载罗明嘉主编《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柏拉图对话在中国》,《博览群书》,2005年,第1期。
Raising Civic Morality among Chinese Citizens in the New Century: the Role of Christian Values, the Macau Ricci Institute ed., Religion and Culture, Past Approaches, Present Globalisation, Future Challenges, October, 2004, Macau, pp. 427-437.
《柏拉图对话中的知识定义与葛梯尔反例》,《清华哲学年鉴》(2003),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外国哲学研究及其发展前景》,《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哲学》2005年第5期转载。
《如何推进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融合》,《孔子研究》,2005年第3期。
《新柏拉图主义的界定与起点》,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2005年第23期。
《柏拉图通种论的文本诠释及相关问题》,《原创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
《全球文明对话视野下的中国哲学》,《新哲学》,第四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
《中国宗教伦理学的典范——赵紫宸基督教伦理思想述要》,王晓朝主编:《赵紫宸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7月。
《西方哲学基因eimi的跨文化移植——译名与词义》,《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中国近代天主教文献中的是》,《同济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承担项目
主要科研项目:
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形成和演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重点项目,承担主要代表成果的写作,项目批准号:96AZJ010);
西方中古哲学研究:基督教哲学的显现与发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负责人,项目批准号:98BZX026);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与信仰问题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负责人,项目编号:01BJBZX013);
柏拉图全集的翻译与诠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重点项目,负责人,项目批准号:02AZX007)。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王晓毅

  

姓名:

  

王晓毅
性别:

  

出生年月:

  

1954-0-0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所在院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60106中国古代史
研究领域:

  

中国古代思想史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王晓毅,男,1954年生,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副教授,1994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12月聘任为山东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4 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文化研究所,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晓毅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特别是魏晋时期的思想史研究。
著作及论文
(一)著作
1、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 中华书局 2003年9月版
2、郭象评传(附向秀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版
3、王弼评传(附何晏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2月
4、中国文化的清流──正始之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3月
5、国学举要·道卷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版
6、中国古代人才鉴识术 ──《人物志》译注与研究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4年8月
7、嵇康评传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
8、放达不羁的士族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12月
(二)论文
1、竹林七贤考 《历史研究》 2001年第5期
2、张湛玄学的理论创建 《哲学研究》 2005年第11期
3、郭象圣人论与心性哲学 《哲学研究》 2003年第2期
4、郭象性本体论初探 《哲学研究》 2001年第9期
5、玄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 《哲学研究》 2000年第2期
6、般若学对西晋玄学的影响 《哲学研究》 1996年第9期
7、汉魏佛教与何晏玄学 《世界宗教研究》 1993年第3期
8、正始改制与高平陵政变 《中国史研究》 1990年第4期
9、钟会──名法世家向玄学转化的典型 《中国史研究》 1997年第2期
10、钱穆先生的文化生命史观 《史学理论研究》 1995年第4期
11、郭象行年考 《文 史》 2005年第4期
12、从郭象《庄子注》看《庄子序》的真伪 《文 史》 2002年第4期
13、魏律篇目考 《文 史》 第35期1992年6月版
14、西晋贵无思想考辨 《中国哲学史》 2006年第2期
15、 嵇康哲学新论 《中国哲学史》 2004年第1期
16、钟会与早期玄学 《中国哲学史》 1987年第2期
17、西晋佛教与玄学的互动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1996年第2期
18、汉魏之际儒道关系与士人心态 《汉学研究》 15卷1期1997年6月版
19、郭象命运论及其意义 《文史哲》 2005年第5期
20、 郭象历史哲学发微 《文史哲》 2002年第2期
21、 司马懿与曹魏政治 《文史哲》 1998年第6期
22、王弼玄学的历史功过 《文史哲》 1994年增刊
23、游宴与魏晋清谈 《文史哲》 1993年第6期
24、从宇宙生成论到玄学本体论 《文史哲》 1989年第6期
25、论魏晋名理学 《文史哲》 1986年第6期
26、对王弼哲学的新认识 《文史哲》 1985年第3期
27、天地阴阳易位与汉代气化宇宙论 《孔子研究》 2003年第3期
28、王充的命理学体系 《孔子研究》 2001年第6期
29、论儒家终极关怀 《孔子研究》 1996年第4期
30、荆州官学与三国思想文化 《孔子研究》 1994年第1期
31、王弼宇宙本体论新探 《孔子研究》 1990年第2期
32、王弼太极说片论 《孔子研究》 1988年第2期
33、阮籍《达庄论》与汉魏之际庄学 《史学月刊》 2004年第2期
34、阮籍《达庄论》与汉魏之际庄学 《史学月刊》 2004年第2期
35、东晋清谈的积极意义 《史学月刊》 2001年第4期
36、司马炎与西晋玄、儒的升降 《史学月刊》 1997年第3期
37、曹魏太和浮华案研究 《史学月刊》 1996年第2期
38、汉魏之际士族文化性格的裂变 《史学月刊》 1994年第6期
39、从《人物志》看魏晋玄学形成 《学术月刊》 1986年第6期
40、向秀《庄子注》与魏晋玄学 《道家文化研究》 2002年总第19辑
41、王弼故里新探 《孔孟学报》 1998年总第75期
42、何晏、王弼生平著述考 《孔孟学报》 1995年总第70期
43、历史:儒家人生价值的终极归宿 《国际儒学研究》 1999年总第6期
44、执—统众与王弼易学革命 《周易研究》 1989年第2期
45、黄老之学与汉魏之际思想变革 《道家思想文化》 1994年3月版
46、从象数到本体 《哲学与文化》 1995年第7期
47、嵇康的才性与命运 《中国书目季刊》 1994年第2期
48、《人物志》成书、版本及价值 《中国书目季刊》 1995年第2期
49、钟会研究 《中国书目季刊》 1996年第2期
50、支道林生平事迹考 《中华佛学学报》 1995年总第8期
51、汉魏佛教与何晏玄学之关系 《中华佛学学报》 1993年总第6期
52、王弼玄学的历史评价 《中国文化月刊》 1995年第12期
53、王弼易学概述 《中国文化月刊》 1994年第9期
54、何晏与曹爽 《中国文化月刊》 1994年第1期
55、何晏与曹睿 《中国文化月刊》 1993年第4期
56、何晏与曹操 《中国文化月刊》 1992年第12期
57、《人物志》人才思想研究(上) 《中国文化月刊》 1992年第1期
58《人物志》人才思想研究(下) 《中国文化月刊》 1992年第2期
59、中庸道统浅说 《中国文化月刊》 1991年第6期
60、汉魏之际浮华交会的历史动因 《中国文化月刊》 1990年第7期
61、张湛家世生平与《列子注》的形成 《东岳论丛》 2004年第6期
62、慎到的法理思想 《东岳论丛》 2001年第6期
63、黄老之学与魏晋玄学 《东岳论丛》 1994年第6期
64、魏晋玄学当代研究略论 《东岳论丛》 1992年第3期
65、何晏王弼贵无异同论 《东岳论丛》 1989年第3期
66、魏晋才性论新探 《东岳论丛》 1986年第3期
67、王弼《论语释疑》研究 《齐鲁学刊》 1993年第5期
68、王弼崇本息末思想新探 《齐鲁学刊》 1991年第3期
69、《人物志》与魏晋清谈 《齐鲁学刊》 1986年第4期
70、魏晋言意之辨及其意义 《山东社会科学》 1989年第5期
71、竹林七贤散论 《山东社会科学》 1991年第2期
72、哭抚叛徒的吊客——读向秀《思旧赋》 《文史知识》 2002年第2期
73、《一毛不拔的哲学》 《文史知识》 2002年第8期
74、因循与建安~景初之际曹魏官方政治哲学《南京大学学报》 2004年第6期
75、向秀《庄子注》研究 《山东大学学报》 1997年第3期
76、东汉安顺之际的汝颍名士 《山东大学学报》 1992年第2期
77、西晋玄学思潮管见 《烟台大学学报》 1991年第2期
78、正始名士的双重人格特点 《烟台大学学报》 1989年第4期
79、魏晋清谈中的音乐美学论战 《历史月刊》 1999年第7期
80、竹林之游新说 《历史月刊》 1996年第4期
81、血腥的魏晋禅代之路 《历史月刊》 1994年第3期
83、天才少年王弼 《孔孟月刊》 1994年12月号
84、正始名士夏侯玄 《孔孟月刊》 1995年12月号
85、王龚与汝南名士 《孔孟月刊》 1996年9月号
86、汉魏之际思想文化巨变鸟瞰 《二十一世纪》 1993年6月
87、中华民族精神动力片论 《新东方》 1992年第4期
88、佛教与当代中国思想文化 《纪念太虚文集》 1990年12月版
89、浅论魏晋玄学对儒释道的影响 《浙江社会科学》 2002年第5期
90、郭象自生独化论与有无之辩 《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第四辑
91、才性之辩——刘邵与《人物志》 《中华活页文选》2002年第15期
92、司马懿的隐士情结 《光明日报》 2002年3月19日
93、向秀、郭象逍遥新义 《光明日报》 2006年2月7日
承担项目
先后承担的研究课题有儒释道与魏晋玄学的形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项目)、魏晋学术思潮研究(山东大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目前在研的课题有魏晋玄学与官方儒学(2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周易与玄学研究(教育部山东大学周易与中国古代哲学基地项目)、郭象思想研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985调控项目)。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