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导师介绍:张之江

  

   个人的简历及经历、学术兼职
张之江 ,1999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4月起任教于上海大学通信工程系,现任通信工程系副教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理事。2004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1年获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称号。

联系方式
办公室:延长校区行健楼904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160信箱
邮政编码:200072
电话:021-56332312
电子邮件:zjzhang@staff.shu.edu.cn

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机视觉:(1)基于靶标的被动式三维重构;(2)基于自由多视角的三维重构;(3)基于时空编码光的运动目标的实时三维重构。该方向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靶标观察的视觉坐标测量理论及技术基础研究和多孔径重叠扫描复杂形体形貌测量的研究项目的资助。
数字全息:数字全息记录与动态三维再现技术。该方向得到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 Integration of optical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for the remote measurement of deformation in complex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和 3D Optical Data Processing and Digitization for web-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项目的资助
负折射成像理论:(1)基于共面波导的负折射机理研究;(2)基于传输线结构的负折射介质机理及实现技术研究。该方向得到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项目的资助。
机器视觉应用技术:(1)工业数字化装备;(2)多媒体展示。该方向完成万象集团、EPSON、成都光电研究中委托的科研项目4项。
在上述研究领域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第二名),发表学术论文31篇(SCI、EI收录14篇),参编专著一部。

教学方向及简介
本科生课程:网络编程技术、计算机视觉基础、语音信号处理;
芬兰留学生课程(英):Computer Networks;
硕士研究生课程:通信与信息技术进展、计算机视觉基础(工程硕士)。

近期科研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基于靶标观察的视觉坐标测量理论及技术基础研究(2001~2003)
2. 科技部中-希国际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3D Optical Data Processing and Digitization for web-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2005~2007)
3. 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项目(负责人),负折射成像理论及技术基础研究(2004~2005)
4. 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主要参加人),Integration of optical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for the remote measurement of deformation in complex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2003~2005)
5. 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靶标观察的视觉坐标测量理论及技术基础研究(1999~2001)
6. ESPON委托项目(负责人),磁性环表面缺陷图像检测系统(2004~2005)
7. 成都光电研究中心委托项目(负责人),多孔径拼接技术研究(2003~2004)
8. 上海光机所委托项目(负责人),波面剪切干涉仪软件(2002~2003)
9. 万象集团委托项目(负责人),防尘罩旋转膨胀量图像检测装置(2001~2002)

近期发表主要论文
1 张之江,张智强,陈迎娟. 靶标成像双目视觉坐标测量建模. 计量学报,2005,26(3): 212-216 (EI: 05329290806)
2 Han Jingjing, Zhang Zhijiang. The research of an improved way of LHM realization—a renewed transmission line CRLH structure. IEEE MAPE2005, Beijing CHINA, August 8-12, 2005, (2):949-952 (EI: 源刊)
3 张之江,邹宾,陈迎娟. CCD亚像素细分中的像素响应不均匀性补偿技术. 传感技术学报,2005,18(1):57-62
4 张之江,于庆兵,张智强. 双摄像机靶标成像视觉坐标测量方法研究. 测试技术学报,2004,18(4):305-310 (EI: 05028782209)
5 Bin Zou, Zhijiang Zhang. A method for optoelectronic reconstruction of digital hologram. ISIST’2004, 1207-1211 (ISIP:000225039600232)
6 Qingbing Yu, Zhijiang Zhang. A method for automatic 3D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multiple views from a free-mobile camera. SPIE, 2004, 5457:453-462 (EI:04528739154)
7 Zhijiang Zhang, Zhihao Pan. Three-dimensional measurement with use of a single camera. Applied Optics. 2004, 43(12):2449-2455 (SCI ISI:000220882700010,EI:04208161629)
8 张智强,张之江,陈迎娟. 双目靶标成像视觉坐标测量系统建模. 宇航计测技术,2004,24(2):7-11
9 陈迎娟,张之江,张智强. CCD像素响应不均匀性的校正方法. 光学 精密工程,2004,12(2):216-220
10 张智强,张之江. 防尘罩旋转膨胀量的图像检测. 计算机辅助工程,2003,12(4):52-55
11 金锦耀,张之江. 视觉坐标测量中特征点成像中心的计算. 计量技术,2003,(6):3-5
12 张之江,于瀛洁. 三维小角度测量系统建模. 计量学报,2003,24(1):21-25 (EI: 03127408193)
13 Zhijiang Zhang, Yingjie Yu. Three-dimensional location estimation of target pellet for ICF. SPIE, 2002, 4796:271-278 (EI:03227489098)
14 Jinyao Jin, Zhijiang Zhang. Vision coordinate measurement technique using stereo-probe imaging. SPIE, 2002, 4927:249-257 (ISTP收录)
15 张之江,金锦耀. 现代模型化坐标测量. 计量技术,2002,329:12-14
16 杜明芳,张之江. 飞行物体质心的测定. 计量技术,2002,337:31-32
17 Zhijiang Zhang, Yingjie Yu, Mingfang Du. Three-dimensional small angle measurement using a single image. SPIE, 2001, 4595:52-59 (EI: 02447173385)
18 张之江,车仁生. 视觉坐标测量中直接光学法透镜光学中心的标定. 光学 精密工程,2000,8(5):487-490
19 Zhijiang Zhang, Yingjie Yu, Method for 3D Small Angle Measurement, SPIE, 2000, 4189:286-293 (EI: 01256545960)
20 张之江,于瀛洁,张善钟. 高精度平面度测量方法的研究. 计量学报,2000,21(2):26-30
21 Zhijiang Zhang, Yingjie Yu, Rensheng Che. Probe Imaging Vision Coordinate Measuring System Using A Single Camera. ASME,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9, MED-Vol.10:175-180 (EI: 00045109641)
22 张之江,车仁生,黄庆成,孙玉芹. 单摄像机测头成像视觉坐标测量系统建模. 仪器仪表学报,1999,20(5):497-500
23 张之江,车仁生,黄庆成. 测头成像视觉坐标测量系统组成、建模及求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9,31(4):69-73 (EI: 00045118644)
24 张之江,车仁生,黄庆成,林伟国. 测头成像视觉坐标测量系统中特征点图像中心获取. 光学 精密工程,1998, 6(5):12-18
25 ZHANG Zhijiang, HUANG Qingcheng, LIN Weiguo, CHE Rensheng. Probe Imaging Vision Coordinate Measuring System Using Single Camera. SPIE, 1998, 3558:168-174 (EI: 99024568644)
26 张之江,车仁生,林伟国,叶东,黄庆成. 仿生计量学的新领域——视觉坐标测量机,宇航计测技术,1998,18(4):19-23
27 张之江,于瀛洁,张善钟. 平面度误差最小区域新算法――有序判别法,计量学报,1998,19(1):15-20
28 Zhijiang Zhang, Weiguo Lin,Dong Ye, Qingchen Huang, Rensheng Che. Vision 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 APSI’97, 1997:28-32
29 Zhijiang Zhang, Yingjie Yu, Shanzhong Zhang, Xuedong Li. A new minimum zone algorithm of evaluating flatness errors. APSI’97, 1997:359-364
30 张善钟,张之江,于瀛洁. 关于精密度、正确度、准确度和精度. 宇航计测技术,1996,16(2):51-55
31 张善锺,于瀛洁,张之江. 《直线度平面度测量技术》,中国计量出版社,1998.5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导师介绍:汪敏

  

  ?联系方式
办公室:行政楼 810 室
通信地址:上海市上大路99号 上海大学 校长办公室
邮政编码:200444
电话:021-66134789 (O)
电子邮件:wangmin@staff.shu.edu.cn

?学术经历
1984.09-1987.01 上海交通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研究生
1987.01-2000.09 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无线电系,讲师,副教授
2000.09- 现在 上海大学通信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
数字通信、宽带接入网技术、无线通信

?学术成就
主要从事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宽带综合业务接入网技术和光电传感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06年获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称号。

?获奖情况
2008年兼容IPv6的宽带接入汇聚与服务系统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的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年高等级道路监控系统模拟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成果
1997-1999年主持完成了国家863九五重大项目全业务网(FSN)多媒体系统,主要研究基于HFC网络的多媒体接入系统。
1999-2000年分别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ADSL Modem产业化技术研究和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电缆调制解调器的产业化研究,研制出我国第一代DOCSIS Cable Modem和ADSL Modem。
2001-2003年主持完成了上海市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蓝牙应用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基于Bluetooth技术规范的无线HomeNet进行研究,成功研制出了通用蓝牙模块,实现了与广域网的连接,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
2005-2007年主持完成了上海市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基于IPv6的宽带接入、汇聚与服务系统研究, 突破了EPON系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满足电信级QoS要求、兼容IPv6协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主要在光纤宽带接入、蓝牙无线接入应用技术、 超宽带(UWB)无线通信、基于IPv6的宽带接入汇聚与服务系统、光纤传感网络等方面做出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成果。

?学术兼职
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通信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信息学会理事

?正在承担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OFDM-PON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2012.1-2016.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移动MIMO-OFDMA快衰落信道估计方法研究,2010.1-2012.12
上海市重点项目:无线多媒体传感网络(WMSNs)关键技术研究,2008.12-2010.11
863重大项目:基于微晶硅TFT基板的有源OLED关键技术研发,主持人,2008.10-2011.9

?讲授课程
《现代通信网络》博士研究生课程

?近期代表性论文
汪敏,张倩武,张林,宋英雄,李迎春,林如俭,基于中心化梳状光源的125Gbit/s全光OFDM-PON接入网架构,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1):1-6
Chen Tao, Min Wang and Fang Yong, A Novel Frequency-Domain Channel Parameters Estimation Method by Time-Domain Pilots Inserting for OFDM System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reless and Pervasive Computing - ISWPC 2009,11-13 February 2009, Melbourne, Australia
Min Wang, et al. Effect of wavelength Shift of light source in the fiber coupler evanescent wave temperature sensor system. Passive Components and Fiber-based Devices IV,Proc of SPIE Vol.6781,APOC 2007, Sep. 2007, 67810C-1—67810C-5
汪敏等, 基于渐逝波耦合的网络化光纤温度传感器研究, 光电子. 激光,2007,18(12):1422-1425
Min Wang and Yong Fang, A bigridient adaptive algorithm for blind equalization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July 2-4, 2007, Banff, Alberta, Canada, 175-178
朱耀麟,方勇,汪敏, 混合发射天线选择的闭环发射分集系统的优化设计, 电波科学学报, 2007,22(5):767-773
Shengpeng Liu, Min Wang and Fang Yong, A Contourlet Transform Based Fusion Algorithm for Nighttime Driving Image,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ume 4223 ,2006, 491-500

?专利
EPON系统OLT设备调试与管理软件V1.0,软件著作,授权日:2006.08.24
EPON系统ONU设备调试与管理软件V1.0,软件著作,授权日:2006.08.24
汪敏,陈翔,牟恩栋等. 网络化结构的光纤渐逝波温度传感器. 发明授权专利号:ZL 200710039960.9,授权公告日:2009.7.8,授权公告号:CN100510665C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导师介绍:黄宏嘉

  

   个人简介
黄宏嘉,男,1924年8月生,湖南临迢人。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获学土学位;1949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获科学硕土学位;1992年被授予美国欧罗理工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9年被聘请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磁科学院院土。1962年中国电子学会成立至1984年,任电子学会理事、微波专业学会主任委员;1984年后任电子学会会士,国际无线电联盟场与波委员会(URSI ComissionB)委员兼中国主席。1960年至1964在北方交通大学任教;1956年至1964年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所任研究员、微波传输研究室主任。1959年至1964年任国家科委重点项目毫米波波导传输(301工程)北京中心研究室副主任;1964年至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理论研究室主任。1984年、1989年、1992年分别应聘德国卡斯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比利时鲁汉大学客座教授;1979年至1987年任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现任上海大学教授、名誉校长。

主要从事
黄宏嘉教授主要从事微波理论与技术、光纤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长沙抗敌后援会墙报主编,直接领导人是杜矢甲(后去延安鲁艺任音乐系教授)。在北方交通大学时期,曾任该校部门工会主席。文革结束后,曾被授予全国归侨优秀代表称号,又曾被邀请任西南联合大学上海校友会名誉会长。欧中友协科技委主席(布鲁塞尔,1983年至1985年)。科研成果在1979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突出贡献奖,在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1988年获IEEE MTT—S30周年特邀论文奖,在1994年获美国仪器学会(1nstrument Society of America)杰出论著奖,在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及美国发明专利三项和中国发明专利多项。

担任主编或编委的期刊
(1)美国微波与光技术(Microwave and OpticalTechnology Letters),编委,Wiley出版
(2)美国光纤与集成光学(Fiber andIntegratedOptics),执行编委,Taylor aLFrancis出版
(3)应用科学学报,主编
(4)电子学报,编委
(5)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编委,电磁学分支学科主编
(6)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编委,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分支学科主编
(7)OpticalWav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丛书主编(Series Editor),E1sevier出版
(8)Jorunal Scientific Research,编委,荷兰海牙Martinus N;hoff出版
(9)Journal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pplications,编委,MIT出版
(10)物理学报,编委
all—fiber gyroscope and otherinterfer02netric architectures,Fiber andIntegrated Optics,V01.12,pp.2l一29(1993)H.C.Huang(黄宏嘉),Elliptically birefringent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characteristics(invited paper), Fiber and Integrated Optics,V01.15,pp.7l—80(1996)
(11)H.C.Huang(黄宏嘉),Fiber—optic analogs ofbul optic wave plates,Appl. Opt.,V01.36,pp.4241—4258(1997)
(12)H.C.Huang(黄宏嘉),Fractical circular—polarization—maintaining optical fiber, Appl Opt., V01.36, pp.6968—6975(1977)
(13)H.C.Huang(黄宏嘉),Single e11iptical eigenmode scheme in magnetized elliptical birefringent optical fiber,Proceedings of PLERS (Progress in Electromagetics Research Symposium,Cambridge,USA),pp.50(2000)
(14)H.C.Huang(黄宏嘉),Asymptotic approachto solving highlyirregular problems in sPecial fiber optics,Surv. Mathlnd.,Springer Verlag,V01.10,No.1,pP.1—21(2001)
(15)H.C.Huang(黄宏嘉),Fiber—optic waveplate and itsapplication in electric current sensor(invited),for presentation atthe PIERS at Cambridge,Julyl—5(2002)

主要著作
(1)黄宏嘉,微波原理(卷I,卷H,科学出版社,1963,1964
(2)H.C.Huang(黄宏嘉),CouPled Modes and Nonideal Waveguides,纽约理工学院(原布鲁克林学院)出版社,1981
(3)H.C.Huang(黄宏嘉),Coupled Mode Theory as aPplied

主要专业论文
(1)H.C.Huang(黄宏嘉)Generalizedtheory of coupledlocal
modcs in multi—wave guides, Scientia Sinica, V01.9, No.1, pp.142—154(1960)
(2)黄宏嘉,缓变系数法,数学学报,第11卷,pp.238—247 (1961)
(3)H.C.Huang(黄宏嘉),Theory of coupled Waveguide5,Scientia Sinica,V01.11,pp.16—57(1962)
(4)Review article onS01ution of diffcrential equation withslowly varying coefficients(by H. C. Huang(黄宏嘉),ActaMath. Sin.,1961,V01.11,Pp.238—247)in Rev. J. Math(in Russian),pp.39(1963).
(5)H.C.Huang(黄宏嘉),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v of coupled modes and nonideal waveguides, Intero symp. Uber Fragen der Physik and Tech. bei Hochste Frequenzen. Heinrich Hertz lnstitut,Akadcmia der Wissenschaften der DDR(1965)
(6)H.C.Huang(黄宏嘉),Onlocalnormal mode5in optical fiber and film waveguides, Scientia Sinica, V01. 22, No. 10,pp.1147—1155(1979)
(7)H.C.Huang(黄宏嘉),Weak coupling theory of optical waveguide5,Radio Science,V01.16,No.4,pp.495—499(1981)
(8)H.C.Huang(黄宏嘉), Super mod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s, contributed to the 9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Optical Waveguide Theory, Reisensburg, Germany, September 7—10(1984)
(9)H.C.Huang(黄宏嘉),Passive Polarization—contr011edtomicrowave and opticaltransmission,荷兰科学出版社1984
(10)H.C.Huang(黄宏嘉),Microwave Approach to Highly lrregularFiber Optics,美国John Wiley 8L Sons,1998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导师介绍:钟顺时

   个人简介
钟顺时(Zhong Shunshi),男,1939年9月生,浙江省瑞安市人。
1960年8月本科毕业于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1980年3月至1982年5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厄班那-香槟)任访问学者,研究顾问, 后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1988年7月起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教授、教授、通信工程系微波教研室主任。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5月起任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他是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南京(华东)联合分会副主席,全国高校电磁场研究会常务理事, 全国面天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会士(Fellow), 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科研成果381型三坐标雷达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微带天线双频段和宽频带技术研究在1986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Ku波段卫星接收平面天线在1991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C波段卫星接收站微带天线在1993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又,K波段波纹喇叭馈源在1980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微带天线理论与应用》在1995年获全国电子类优秀教材二等奖、《电磁场理论基础》在1997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等。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全国性宝钢优秀教师奖。

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天线

担任主编或编委的主要期刊
(1)天线学报,编委,1982-1986年
(2)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常委编委,1991年起
(3)电波科学学报,编委,1997年起
(4)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编委,1998年起

主要专业论文
(1)钟顺时,随机误差对线阵天线性能的影响,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75年第1期
(2)钟顺时,费桐秋,孙玉林,波导窄边缝隙阵天线的设计,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76年第1期
(3)钟顺时,施明光,大型卡塞格仑天线的计算机分析与参数选择,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4)Shun-Shi Zhong, A study of gravitational astigmatism compensation of large Cassegrain antennas, IEEE AP-S Int. Symp. Dig., Los Angeles, June 1981
(5)Shun-Shi Zhong and Y.T. Lo, Single-element rectangular microstrip antenna for dual-frequency operation, Electronics Letters, 19(8), April 1983
(6)钟顺时,矩形微带天线的带宽和宽频带技术,电子科学学刊,7(2),1985
(7)钟顺时,罗远祉,双频工作的变型矩形微带天线,电子学报,15(6),1987
(8)Shun-Shi Zhong and Hong Zhang,Analysis of the tapered slotline antenna on a dielectric substrate, IEEE AP-S Int. Symp. Dig., Syracuse, June 1988
(9)Chi-Sen Lin, Shun-Shi Zhong,Jian-Hai Shi and Yuan Wang,Gain enhancement technique for microstrip antennas,IEEE AP-S Int.Symp.Dig.,San Jose,CA,June 1989.
(10)Shun-Shi Zhong,Gang Liu and Ghulam Qasim, Closed form expression for resonant frequency of rectangular patch antennas with multidielectric lay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42(9), Sept. 1994
(11)杜彪,杨可忠,钟顺时,多波束抛物环面天线的理论分析,中国科学 ( A辑 ),25(12),1995
(12)钟顺时,朱春辉,刘俊,许国庆,一种低旁瓣微带天线阵的分析与设计,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6),1995
(13)S.-S. Zhong,X.-X. Yang, S.-C. Gao, M. Ahmed, A low-cost dual-polarized microstrip antenna array,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24(3),Feb. 2000 (其中文会议稿获1999年中国电子学会优秀论文奖)
(14)S.-S. Zhong, J.H. Cui, A new dual-polarized aperture-coupled printed array for SAR application, J. Shanghai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51(4), Dec. 2001
(15)S.-S. Zhong, X.-X. Yang, S.-C. Gao and J.H. Cui, Corner-fed microstrip antenna element and arrays for dual-polarization oper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 50(10), Oct. 2002
(16)S.-S. Zhong, X.-X. Yang and S.-C. Gao, Polarization-agile microstrip antenna array using a single phase-shift circuit,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52(1), Jan. 2004
(17) Peng XF, Zhong SS, Xu SQ, Wu Q. Compact dual-band GPS microstrip antenna,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2005. 44(1): p. 58-61
(18) S.-S. Zhong, W. Wang and X.-L. Liang, Compact ridge waveguide slot antenna array fed by convex waveguide divider, Electronics Letters, 41(21), Oct. 2005
(19)Qu X, Zhong SS, Zhang YM. Dual-band dual-polarised microstrip antenna array for SAR applications, Electronics Letters, 2006. 42(24): p. 1376-1377.
(20)Zhong SS, Liang XL, Wang W. Compact elliptical monopole antenna with impedance bandwidth in excess of 21 : 1,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07. 55(11): p. 3082-3085.
(收入SCI/EI 的论文已有 46/98 篇)

主要著作
(1)钟顺时等译,天线理论-分析与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年
(2)钟顺时,微带天线理论与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
(3)钟顺时,钮茂德,电磁场理论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
(4)钟顺时,微带天线,《天线工程手册》(林昌禄主编)第十四章,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
(5)钟顺时,电磁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主要报刊文章
钟顺时: 顺时应势 乐育英才(记者管舒勤),瑞安日报,2006年11月15日第5版

主讲课程
电磁场理论基础、通信新技术讲座、现代天线技术、高等天线理论等。
授权的专利成果
(1) C波段卫星接收站微带天线,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90110299.7,1993年4月
(2) 超宽带梯形地板印刷单极天线,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05 1 0024288.7, 专利公告日2008.02 .13.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 武器装备部项目:381雷达,1981
(2) 中国科学院项目:紫金山天文台大型射电望远镜天线的电设计,1978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高我国通信卫星性能的一种新型天线,1988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源微带天线的研究,1999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带天线小型化的研究,2003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小型化超宽带印刷天线技术的研究,2006
(7)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双波段双极化共口径微带天线阵技术的研究,2006
(8) 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综合口径雷达多波段多极化平面天线阵,2007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