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导介绍:曹玖新

  
姓名:曹玖新性别:男
职称:教授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曹玖新 工学博士。现任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科研骨干,CCF 高级会员。获得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博士学位。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中的服务组合与服务验证子项目。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中的网络教育系统总体设计与集成子项目。在《Journal of Parallel, Emergent and Distributed Systems》、《计算机学报》等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软件著作权4项,获得2009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证书2009-168)1项,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2010-J-220-2-01-R03)1项。

所在学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目前作为主要人员承担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服务可扩展的网络体系结构描述方法研究(2009CB320501)和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信息服务的聚合与协同(2010CB328104)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可信可控的服务协同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61070158)的研究。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导介绍:李必信

  
姓名:李必信性别:男出生年月:1969年
职称:教授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软件建模、分析、测试与验证,软件维护相关技术

1969年出生,博士/博士后,现任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软件工程专委会委员、容错计算机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oftware Engineering (IJTPSE)编委(国际领域专家),《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 on Software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 on Service Computing"等20多种国内外著名杂志的评审人。他于1994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获得数理统计专业学士学位和基础数学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工学博士学位;从2001年4月到2003年12月,分别在芬兰图尔库计算机科学中心(TUCS)、挪威科学技术大学(NTNU)和荷兰国家数学和信息研究中心(CWI)等地学习工作;从2004年2月开始,在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 2009年2-7月访问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2011年7-8月访问香港理工大学, 2011年11-12月访问意大利国家研究院(ISTI-CNR)。入选2004年度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2006年度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以及2011年江苏省333工程 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荣获2011年度中创软件人才奖。研究方向为软件建模、分析、测试与验证,软件维护相关技术等等。从1999年开始,主持各类基金项目10多项, 先后在"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ftware Engineering Notes、《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国内外著名杂志和重要会议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2部。论文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90多篇次,被他人引用累计超过550篇次。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导介绍:罗军舟

  
姓名:罗军舟性别:男
职称:教授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罗军舟于1982年1月获得东南大学应用数学学士学位,毕业留校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至今,先后获得东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导师均为顾冠群院士)。二十多年以来,在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工程、网络安全和管理、网格计算、无线局域网等领域,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江苏省科技计划等30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和会议论文42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350余篇次。目前,我正在参加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大型物理实验,并负责建立东南大学AMS科学数据处理中心(AMS-SOC)。

我是IEEE会员和ACM会员,担任IEEE SMC CSCWD(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 技术委员会合作主席,担任CSCWD2006、SPCA2006、ICPCA2007、CSCWD2008、ICPCA2009、CSCWD2009、ICISE2009、NGNA2009、CSCWD2010、GCC2010、CSCWD2011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和CSCWD1999-CSCWD2009、GCC2004-GCC2009、SPCA2006、ICPCA2007-ICPCA2009、NPC2007、ATPN2008、HPCC2008、NAS2009、CloudCom2009、NPC2009、ICPADS2009、SOCA2009、NAS2010、SOCA2010、NAS2011、CPSCom2011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和《通信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我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Petri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计算机学科组专家、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专家组成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微型电脑应用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网格与服务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我曾任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总体技术组组长、第九届和第十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计算机学科组专家、第三届和第四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科组成员。

我现任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软件学院院长、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二层次)培养对象等省部级荣誉称号7个。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导介绍:高志强

  
姓名:高志强性别:男出生年月:1966年
职称:教授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计算材料学、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重点在人工智能

高志强,1966年出生于河北霸州。现为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万维网科学研究方向和万维网科学研究所负责人。小时候喜欢摸鱼、捅马蜂窝、抓知了。最高兴的事是用土坷拉或砖头把树上的马蜂窝打掉,然后站在原地看着大群的马蜂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飞,寻找凶手。我和小伙伴们则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在树下或站或蹲,一动也不敢动。转转眼珠,看看大家的神态,真觉得好笑。

1984年,我从河北省霸县第一中学考入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铸造专业,1988年获得学士学位后保送本系研究生。在孙国雄教授和汤崇熙教授的指导下从事铝合金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199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师从柳百成院士从事铸造充型过程流场、温度场和铸造缺陷模拟的研究,并于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期间在1994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师,完全是形式上,并没有上过课。1995年7月到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和全国CAD应用培训网络南京中心工作,主要从事CAD/CG/CAM和可视化技术的研究。1998年被聘为副教授。2000年到东北师范大学学习日语,同年9月到日本京都大学情报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为石田亨(Toru Ishida)教授,主要研究内容为数字化城市京都和Q语言。2002年回国后一直在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并于2007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在日本期间,干净整洁的街道,遵纪守法的国民,京都灿烂的樱花,奈良缤纷的枫叶,琵琶湖清澈的湖水,以及普通市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06年9月至12月,访问IBM中国研究院,从事语义Web的研究和专著编写。

目前,我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三方面:计算材料学、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重点在人工智能。在计算材料学方面,正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作,从事铝硅镁合金析出相的相场模拟。在虚拟现实方面主要从事虚拟战场的研究,完成了四个军工项目,开发了一个虚拟旅游项目,即数字化祈年殿。在人工智能方面,研究的内容比较多,主要从事语义Web、本体学习和语义知识库的研究。主持完成一个出国留学人员基金项目,参加完成一个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目前,正在主持两个本体学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一个973项目,参加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另外,正在和华为公司以及江苏蓝深远望公司进行合作,从事垂直搜索和语义搜索方面的工作。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中文WordNet的构建工作。

进入我实验室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感兴趣。兴趣和好奇心是科学发现的源泉。(2)肯吃苦。做研究和写软件是比较辛苦的事情,需要有一种拼搏精神。(3)能吃苦。计算机科学需要经验积累,特别是在算法设计方面。满足以上条件的同学,不问出身,都欢迎来我的实验室学习!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