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导介绍:张志强

  
姓名:张志强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结构振动控制、结构抗震抗风设计与分析、大跨结构设计与理论、健康监测等研究

张志强,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江苏省地震工程学会委员。

199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同年进入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土建室从事设计工作。1997年进入东南大学防灾减灾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3年获取博士学位。2001年1月~5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高耸结构的风振控制研究。

主要从事结构振动控制、结构抗震抗风设计与分析、大跨结构设计与理论、健康监测等研究。主持国家支撑计划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子课题既有建筑更新改造技术研究1项;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参与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消能减振建筑行业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参与编制国家标准图籍《建筑结构消能减振构造详图》。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完成了南京电视塔、北京奥林匹克公园(B区)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奥林匹克中心演播塔、北京银泰中心、南京奥体中心科技中心观光塔等三十余项工程的分析和设计工作。近几年主讲本科班专业课《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程。主讲研究生专业课程《结构抗风分析》、《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和《结构减振控制》等课程。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敬登虎

  
敬登虎,安徽和县人,1978年2月出生,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6.9~2003.6:在重庆大学获工学硕士;
2003.3~2006.3:在东南大学获工学博士;
2006.4~至今: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于2010年4月晋升为副教授;
2010.1~2010.11:在香港理工大学(TheHongKongPolytechnicUniversity)新型结构材料和体系(ESMS)研究团队从事研究工作(PostdoctoralFellow);
2013.9~2014.9:在英国的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TheQueen’sUniversityofBelfast)做访问学者(VisitingResearchFellow),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

截止目前,主持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2008-R2-20)、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UAHC09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8070)各一项;正在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14B02)。科研兴趣主要集中在新型约束箍筋(成束筒约束)、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修复/加固混凝土、钢板-砌体或砖-木组合结构/构件以及FRP约束混凝土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60篇;参编了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DGJ32/TJ155-2013)、《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四版)。工程实践兴趣主要集中在工程结构的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方面,涉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可靠性与抗震鉴定、火灾鉴定、新型复合材料与组合结构的加固改造技术、既有RC框架结构的加固优化、以及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等。自2001年以来,已承担众多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鉴定与加固改造项目,参与南京明城墙、南京七桥瓮明代古桥、江宁上坊六朝古墓等重点文物的加固维修工作。

E-mail:jingdh@seu.edu.cn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杨才千

  
杨才千,男,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74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1998年6月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2001年6月获得湘潭大学硕士学位,2006年3月获得日本国立茨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6-2007年在日本国立茨城大学做研究工作,2007年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先进传感与结构健康监测、新型FRP与FRP-混凝土复合结构、智能材料与结构、装配式一体化墙体材料与结构。目前,主持和共同主持包括: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基金等在内的科研项目16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类)、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第五小组副组长)、中国科技部863计划课题以及日本科研基金等项目近10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近80篇,国际会议论文近60篇(3次特邀报告),其中20余篇被SCI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授权8项)、技术鉴定2项。

►获奖情况: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08年入选东南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2009年获吕志涛院士奖教金,2010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成员),2010年获江苏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新型现浇生态混凝土高新环保材料及其关键工程应用技术),2011年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和江苏省创新团队(成员),2011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7)(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的高性能化及增强结构关键技术与应用),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高性能化及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2014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高性能长寿命光纤传感技术及其结构健康监测理论和系统创新)。

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协会设备健康监测与预警分会常务理事以及ASCE高等材料和结构专业委员会、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日本土木学会结构健康监测委员会等委员;作为国际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2次,分会主席2次和秘书1次。此外,还受邀担任J.ofSmartMaterialsStructures(SCI、EI)、J.ofCompositeMaterials(SCI、EI)、J.ofMaterialsinCivilEngineering(ASCE)(SCI、EI)、Composites:B(SCI、EI)、StructuralHealthMonitoring(AnInt.J.)(SCI、EI)、MeasurementScienceTechnology(SCI、EI)和SmartStructuresandSystems(AnInt.J.)(SCI、EI)等国际核心期刊杂志的评审专家。

►联系方式:
E-mail:ycqjxx@hotmail.com;(O):025-83790903;QQ:969807998
通讯地址:南京市四牌楼2#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逸夫建筑馆710室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范圣刚

  
范圣刚,男,1974年10月生,博士,中共党员,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副教授、党支部委员,东南大学钢结构研究设计发展中心主要成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现担任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房屋建筑钢结构分会理事、中国轻型钢结构委员会委员。

►教育工作经历:1997年于兰州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并获学士学位,荣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基金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2000年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并获硕士学位;2003年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并获博士学位;2003年留校工作至今。

►研究方向:目前主要从事钢结构理论、钢结构与不锈钢结构抗火、多高层钢结构抗震及钢结构程序开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科研方面,主持完成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09287)国产软钢新型耗能隔震与减震装置性能研究,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378105)火灾下不锈钢结构行为反应与抗火设计理论研究、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BY2012200)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分析、设计及施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参与完成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BY2009151)3~5MW近海风力发电机塔筒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排名第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578041)点支式玻璃幕墙结构疲劳机理及可靠性分析与评估(排名第4);作为主要技术骨干正在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012BAJ13B01-04)钢结构民用建筑高性能结构钢抗震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008065)基于平衡矩阵的动不定结构形态分析统一理论与方法研究等纵向科研项目。此外,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横向委托项目的研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30多篇。参与国家规范《不锈钢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写。作为主要研究者于2007年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5)(南京图书新馆中的若干新型钢结构技术应用与研究)。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先后出席了英国第四届不锈钢结构专家研讨国际会、北京第6届太平洋钢结构国际会议、日本东京2006年中日钢结构交流会、新加坡2007年第五届钢结构进展国际会议以及国内学术会议数次,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次学术交流。

►教学工作:在教学方面,主要承担了本科生的土木工程概论、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以及高层钢结构等课程的教学;承担了研究生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与高层建筑结构(钢结构部分)等课程的教学;参加了东南大学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和建筑结构设计两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先后2次荣获东南大学优秀教学工作二等奖、2次荣获东南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和江苏高校土木工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以及吕志涛奖教金与江苏宇杰钢机奖教金;参编教材《轻型钢结构民用与工业建筑设计》、《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特种钢结构》(副主编)。

►联系方式:Email:101010393@seu.edu.cn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